新课改语文课堂教学刍议

更新时间:2024-01-14 点赞:5054 浏览:177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施行,语文课堂教学一改过去的机械烦闷和程式化,布满了生机与活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既有体验新课程的兴奋和喜悦,也有感到论述与实际不好统一的矛盾与困惑,发现了很多值得语文教师反思的不足。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课改实践,谈一些感受。

一、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广大的语文教师积极的探究语文教学的新途径,多种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方式异彩纷呈,“自主合作”风靡全国。然而,在繁华的背后是否有着热闹的空洞、虚假呢?在不少公然课、示范课上,有的老师采取学生分组的方式,把一篇课文分成几部分,每组分配一部分,然后学生自己提出不足,由其他组回答,教师则成了课堂的旁观者,任由学生在那里艰难地摸索,这只能称之为“放羊式探究教学法”;有的则采用“保姆式探究教学法”,由于唯恐学生找不到“标准答案”,在学生开始深入探究课文之前,教师就先明确地给出了讨论的不足或范围,以便让学生讨论时“有的放矢”,少走弯路,而且在讨论中还时不时“欲说还休”地给学生们提示一下,直到最后圆满地完成找到“标准答案”的任务;也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时而让学生表演、提问,时而朗读、讨论,形式多样,但缺少对教材的深入挖掘,以至“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二、游离文本,看似热闹实则空洞散漫

新形势下,一套教材统治天下的格式已被打破,对教材的崇拜不复有着,课本在教学中已经不再是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已是大家的共鸣。但是,新课改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一节课真正和教学的文本有联系的时间常常是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或更少,甚至是没有多少必然联系的随意拓展。比如教学一首诗,再引入两三首甚至更多的诗,彼此之间只是表象的联系。读了几篇写母爱的文章,然后就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母爱的随笔。这样的课堂,成了一类文章或读写结合的大超市,文本退居在可有可无的次要位置,对文本的解读浮光掠影,更别谈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阅读品味了。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讲,什么策略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很难有一个标准去衡量。然而,就语文教学来说,立足文本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条件。就文本与活动的联系而言,文本是主干,活动是枝叶,活动是为文本服务的。假如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革新教学论文出花样,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无异本末倒置。

三、过多追求多媒体,忽视语文基本功

现在的教学评价中有一种偏向:不看是否需要,都以使用多媒体为一种标准,缺少多媒体的课就不是一堂完整的课,更不是一堂好课。所以,不管有无必要都要用多媒体,不是为提高效率,而是为了赶时髦。特别是一些观摩课、公然课,似乎不采用多媒体就是守旧,就是一堂失败的课。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假如制约教学论文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例如有的教师把课件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学生的留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忽视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有的教师由于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写板书,一节课下来,听课者大饱眼福,可黑板上除了课题没有其它任何痕迹;有些观摩课、公然课成了多媒体的大展览,教师只是按按键的工具,看不出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更看不出教师实践聪明的火光。此外,一堂课就45分钟,教师不断播放多媒体,这些课件固然让人线人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刺激,引起多种感官的兴奋,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思维动笔的时间。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使课堂效果虚化,对抓学生的“双基”是极为不利的。

四、农村学校综合性学习形同虚设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各学段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与目标,教材设计中也充分重视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新教材中绝大部分活动都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即动手搜集与活动主题有关的大量各种资料,如文字、图片、影像光盘、录音磁带甚至于实物等,有的甚至还需要学生走上街头做实地调查……就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说,这样的要求无非是为了提高学生们利用现代各种传媒有目的的采集实用信息,以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有意地调动其社会介入意识.然而编者们似乎忽略了这样的一个简单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即中国目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中有大部分是生活在广大偏远乡村的农村孩子。上网并不是很方便。他们到哪里去上网查资料,又到哪里去搞什么社会用字情况调查呢?可若是不搞这些准备活动,这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又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为此,很多农村教师要么避之不理,要么一手代劳,使得综合性学习形同虚设。
总之,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刚刚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我们的师生,它在前进与进展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让我们每一位教师不能否认的是它正以蓬勃的生命力给我们的教坛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坚信我们的教育必将随之走进一个崭新的时代。这就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更需要我们处理好教学中的诸多不足,取得新课程教学革新教学论文的最后胜利!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