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探究

更新时间:2023-12-25 点赞:28763 浏览:1315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自主、浅析、探究,是语文“新课标”的精华。它要求教师一改过去的讲授式教学策略,而采用“讨论与交流”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提问”作为“教与学”双方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最有效方式,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灵魂。针对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如何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真正实现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价值呢?笔者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作以下一些探究:

一、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假如教师提问只让优生回答,时间久了,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视为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事实上大多数学天生了“他人思维成果”的机械接受者,甚至是被迫的接受者。这样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满堂灌”实无二异!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对传统作用上的中差生投以更多的人文关怀,使之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首先,教师在提问时要把握难易程度,利用不足的系统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设计门路式的不足。这样,不仅可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思索,而且又培养了他们勇于“攀登”的勇气。
如在探讨《祝福》一文的主题时,教师可设计这样四个“台阶式不足”:①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作者将她的不幸总是设置在哪一个季节里?(学生都能回答:春天);②祥林嫂最后是在怎样的心境中走向死亡的?(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凄惨绝望);③春天孕育着希望,孕育着生机,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深意?(半数学生能答:更反衬祥林嫂的悲惨);④祥林嫂的死揭示了怎样的主题?(少数基础好的学生答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其次,在提问时不能拘于“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这样一成不变的方式,而要不断变换提问的方式:教师可让学生齐答、轮流答、重复答、跳答等等。唯其如此,才能让全体学生介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二、课堂提问应是双向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新课标”要求,使得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由“单向”变为“双向”:教师在向学生提问的同时,反过来要诱导学生质疑。为此,上课时教师要尽量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答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标新创新”,形成良好的提问习惯。
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一诗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该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牵牛星和织女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呢?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呢?”我捉住这个契机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以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所谓‘天涯若比邻’。这样,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有学生以为:“‘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那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明明只有咫尺之间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这两种解读都言之有理,我都予以肯定,让问答双方的学生,乃至于其他学生都分享到质疑、释疑的乐趣。

三、提问要不断摆正方向

学生在回答老师的提问时,有时是无方向的、无价值的,甚至是低俗的。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保持浅析的连贯性、紧密度,教师就要不断地通过提问来拨正思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转变为学生理解和获得知识的辅导者和推动教学论文者。
曾经在绍兴市“新课程·新探讨”教学展示课上,刘飞耀老师在教学《烛炬》一文时,学生曾一度陷入了无序的争辩中。刘老师以一个“母亲为何冒着生命危险去掩埋一个异国的不熟悉的红军战士?”的提问,拨正了学生的思索方向,引来了学生接连不断的回答……最后刘老师总结性地说:“这就是母爱,由于母爱是不分国籍、不分老少、不分亲疏的。”一组排比句,把学生的思路引到了对母爱的感受上来,使文章的主题在这样的浅析中得以点破,得以自然升华。
教师若能恰如其分地运用提问,摆正学生学习的方向,为其提供学习“支架”,则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不足的设置要多一点创造性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在设计不足时,在力求探究不足正确性的基础上,更要兼顾探究不足的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留意延伸、拓展新知识,启发学生再发现,提出更多不足,使学生在质疑和释疑中,走进探讨性学习的新天地,以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在理顺了文章的思路,简析了诗歌的悲剧内涵后,我提出了一个不足:“在刘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还归’,请问假如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个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还会破镜重圆吗?”这个“虚拟性”不足一提出,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随之活跃。原作固然有无穷魅力,而假设的情节则又激活了学生对原作的解读,使其进一步体验到了语新教学论文活动的乐趣。

五、提问的方式力求多样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教育学是最辩证的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课堂提问作为教育艺术的一种手段、技艺教学论文,当然也需灵活、复杂而多样——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1.逆问式。逆问式指教师上课时,为促使学生深入思索,不以正面设问,而以反面提出假设(不这样写行不行?)的策略。该法既可练习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在讲授《左忠毅公逸事》一文时,可以这么发问:“文章一开头交代‘风雪严寒’的天气有必要吗?这四个字去掉好不好?”逆问如“平地起波涛”,所提不足的启发性和挑战性,往往能令学生深思。
2.比较式。比较式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旧知、开拓新知,运用比较、反比、类比等手段向学生提问的策略。该法可促使学生深入思索比较事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如学《石钟山记》,可尝试让学生拿其与《游褒禅山记》作比,以文体、内容、手法到意图等方面让学生展开思索。
3.选择式。选择式指教师在提问时,将一个不足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给学生,让其比较浅析,选择优劣,并找出最佳答案的策略。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正确性与全面性。如在探究《胡同文化》一文中作者对胡同文化没落的态度时,教师可提供一系列观点供学生探讨等。该法目的是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以不同角度审视评价作品的思想,提高评判能力。
4.画面式。画面式指教师在提问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图、文、音配合提问,辅助学生加深对文章领悟的策略。如对富兰克林的《美腿与丑腿》中“幸福与乐观相伴,不幸与悲观相随”的理解,我在上课时播放了两幅画面:①一条泥泞的乡间小路,一条小溪静静地流,几块零乱的石头。甲:这有什么好看?暴雨、小路、溪流、石头!乙:多美的景色!小路边长着青草,溪流里藏着歌谣,石头边花朵在欢笑,暴雨后挂着彩虹……②酒馆里,桌上有一瓶中剩一半的酒。甲:太好了,还有一半!(一脸欢快状)乙:糟糕!只剩一半了。(一脸无奈状)随之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观后感受,为此,学生很快地领悟了文章的思想。
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提问,既可以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生兴趣,还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并及时提供教学反馈的信息。在课改起步阶段,我们要及时探究、总结提问的经验,“问”中长见识,“问”中出成果,以“问”助“教”,启迪学生的思维,“问”出一个崭新的天地来。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