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新课改语文课堂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10 点赞:3880 浏览:1215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新的教育理念的推广,让烦闷的语文课堂荡起了一丝涟漪,让困惑中的语文教师看到了新的希望。课堂教学革新教学论文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课革新教学论文以来,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令人欣喜。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革新教学论文”与《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

一、应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熟悉。过去语文课上,课文被浅析得支离破碎,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是纯粹的工具练习课。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但要留意的是在教学中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
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以为,新课改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尤其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不提及。课堂教学热热闹闹,却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出色文段的浅析见解。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练习,一个中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长期如此,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二、应兼顾合作学习与独立思索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人人介入、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但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索为条件。
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索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其结果必然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①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②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③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不足。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均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索能力。究其理由,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索的联系。
语文课堂不能缺少品读,感悟,玩味,思索,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要实现真正作用上的合作,就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教师要精心组织活动形式: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索;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策略,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

三、应兼顾对话和“根本”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联系。(李镇西)《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论述”,以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对话”的内涵理解不透,熟悉肤浅,甚至歪曲。一是对话机会不同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天生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捉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三是只重对话,不重读书。学生只读了一两遍的课文就急于展开议论,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整堂课讨论,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索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终极将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新课改中,我们不能以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矫枉过正。只有积极地实践,冷静地思索,不断的反思,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切记“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息县第一高级中学分校初中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