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情感渗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更新时间:2024-01-26 点赞:6686 浏览:2084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3.借助学生生活阅历。“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话道出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也是情感的源泉。“美感作为一种美的欣赏活动,在社会生活中是大量有着的。”生活中到处布满美,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把现实生活与教材内容的情境联系起来,紧扣时代的脉搏,使语文课贴近生活。这样语文课堂以生活中注入鲜活的元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课堂兴趣。如在教学《足球与人生》时,学生对这类带有哲理的议论文不太感兴趣,笔者就先不讲课文,先讲平时我们踢足球中进攻、防守、争抢、逼人、越位等现象,联系国足的近况和英超等进行讲解,并由此引导学生讨论以下不足:(1)足球跟人生有联系吗?(2)假如你踢足球时如何看待自己的位置?(3)如何评价球员的体现?这些不足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讲出自己在踢足球时的感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课文,加深了足球与人生的理解,对文章的主题能更好的理解。显然,这种教学方式使文章的思想内涵和生活阅历多层次的交流,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4.激发学生内在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感觉学生随着智力的提高和知识面的不断拓展,学生能感受到作品的情感美,只不过学生的审美意识似乎处在睡眠状态,需要我们激发。只要我们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因素,学生的审美意识就被激活。如在教读《荷塘月色》时,笔者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中的“泻”字做文章,月光怎么能像流水呢?有些学生没有生活体验,总觉得没有什么美的因素,不值探讨。然后笔者布置一项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在晚上用勺子舀水倒下来,再用手电筒去照一照那流水的颜色,你会发现什么。学生回来后纷纷讲述他的感受,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点拨他们结合语境揣摩“泻”一词,引导他们感受月光活动的样子的意境,以而激发学生内在的美,陶冶学生情操,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注重教师鉴赏、评析美的艺术

“语文科的很多课文,都可以以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策略去教,就会使学生得到不同的知识理解,得到不同的结果。”教师的教学角度很多,主要还是点燃学生的情感、学习的。除此之外,作为引导者,我们还要善用鉴赏、评析美的艺术。
1.重视教师“讲“的艺术。教师传达信息多数靠说话,老师讲的好,学生就有兴趣听。讲话有艺术,可以把很深奥的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可以以平常的文学作品中挖掘美,这样讲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通过独特的表达魅力来感召学生,会使学生豁然开朗,充分的享受美的过程。我国有很深的历史底蕴,承载几千年的文化,我们要站在高的角度,以审美的眼光传达美的艺术。课堂教学讲究艺术,而“讲”更是作为中心,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至为关键。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达,就会有不同的效果。用“讲”的艺术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美的情感体验,以而使其增加知识、进展个性、健全人格,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2.在“朗读”中感悟美的元素。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印象深刻,以朗读声中感悟到文中美的元素,可以更好地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此同时,老师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语感和情感。朗读时要读音响亮,抑扬抑扬,节奏分明,并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文本中去,这就大大增强了文本的形象感、美感和情趣感。如在教读《故都的秋》时,笔者对文中第三自然段部分语句进行深情朗读:“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语句看似不事雕琢,却有着极美的内在韵律,整散互用,娓娓道来。笔者在读的时候,用诗意一般的语言慢慢读,把作者那种悠闲、惬意的美的感觉读出来,这种美不露痕迹,不通过老师的朗读时很难觉察出来的。

(四)找准学生、教师、文本中的情感切入点

“现代教学论以为,教师、学生、文本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文本作为语文教学的载体,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学习的凭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与文本交流对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语文的感知过程,是丰富自身内涵的过程;教师是引导者,是钥匙,开启三者的情感闸门,寻找三者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
时代不断进步,学生的感观也在悄悄转变。现在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停留于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更不能仅仅停留于熟悉字词句等一些简单的教学。现在的教材精选了很多娴雅精致的文章,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中的情境,找准三者的情感切入点。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眼前时,它所蕴含的内容需要教师带动学生,并由学生运用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作品肯定饱含作者的情感因素,对于学生来说,最能使其产生共鸣的也是文中真挚的情感:《丑石》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存活”的伟大;《那天,妈妈哭了?》中我对妈妈的漠不关心;《故乡的榕树》中那棵荫庇乡人的浓蔚“驼背”榕树及垂着长长胡子的讲故事的老人;《唐山大地震》震前姜殿威大喝“不好了,失火了”的呐喊;《两代人》中“我”满怀感恩之心,说“你没有忘记你是他的儿子,我怎么会以此就将你忘掉了呢”的震撼……这些能使人潸然泪下的情感着火点点燃了教师的热情,也融化了学生的冰冷的心。我们要做一个善于敲开学生心灵窗口的技师,正确把握情感的触角,让学生敞开心扉,尽情感悟,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陈建伟.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3]杨辛,甘霖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王永鉴广东顺德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528300)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