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渗透

更新时间:2024-03-13 点赞:15611 浏览:699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也是思想性、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由此可见,不论是读写还是听说,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那些美文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在语文教学中,把握文中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的感情脉搏,呈现在学生眼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丰富的思想感情了。
1善于设计课堂导语,努力创造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融点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倡议”里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导语设计上,善于利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有着的情境,争取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角色,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去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以而使他们灵魂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
2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精神很强的学科,语文教材饱含情感,布满人文精神。因此,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语文情感教育的“流程”可以这样描述:教师以情为核心,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入情入理地感受文中的,使其情感与作者发生共鸣,心灵与作者发生共振。其操纵步骤如下:
2.1深入挖掘教材,感受情感。首先,对于作品中那些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语言,由于是情感的生命,所以只要捉住了它们,便捉住了情感表露的链条。如杨朔写的《荔枝蜜》一文,文章是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我”对蜜蜂由讨厌到喜欢,又由喜欢到赞叹,再由赞叹到“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通过多方联想,热情地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奉献精神。再次,有些文章表达的感情比较蕴藉,则需要我们对作品反映的时代,文中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以及写作策略上浅析、领会。如教周敦颐的《爱莲说》,我是这样教学生的:①找出文中作者正面描写莲花形象的句子;②作者以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体现莲花的可爱?③文章表面上来看是描写莲花,但也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那么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通过对这些不足的解答,学生不难理解:文中的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它当做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赞美她是“花之君子”。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爱的操守和感情。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欣赏文中的语言,这样,才能感受到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2发挥主导作用,传导情感。中学生固然情感丰富,布满生机和活力,但毕竟生活阅历少,知识能力有限,他们以书本上获得的情感体验也就不那么深刻。这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去传好情感。
3教学活动应注重情感渗透
在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指导下投入情意,是学习成败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感动过内心世界的那些东西才能刻骨铭心,经得起时间的考核教学论文。探讨表明,让学生充分熟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角色,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大胆地让学生试着浅析课文,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多让学生进行课堂交谈、讨论,允许学生保存自己的看法,并作正确的引导。在讲授小说、戏剧作品时,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表演,去感受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以让学生加深印象。在讲读、赏析抒怀散文和诗词时,要留意引导启发学生饱含感情地去思索、探究、理解作者是如何将“情”和外界的自然或社会景物有机地结合,创造一些生动、鲜明具有深刻作用的生活画面,并多让学生饱含情感地反复诵读,细细品味。
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只有当教师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和学习中,才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变得生动起来,轻松起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能切实得到提高。教师只有在长期的积极和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才能使学生收益非浅,也才能真正与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相接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