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

更新时间:2024-04-20 点赞:4300 浏览:1146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忽视了语感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情感的触动。情感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心灵火花与作者感情碰撞产生的。学生在读中体验到作者的思想,自然地流露出真情实感,按照学生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自己真正领悟到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才能真正读出感情,表达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朗读,感悟语感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可以调动学生的眼、口、耳、脑等多感官同时介入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过程。
1.教师范读。教师范读体现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教师的朗读技艺教学论文,教师范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体态等,学生看得着,听得见,可以模仿和学习,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语感练习,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注入目,闻于耳”中感悟语感。如《秋天的怀念》一课,教师范读时凝重的表情,时而缓慢时而急切的节奏,低沉的语调,哀婉的语气,强烈鲜明的感彩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总之,对学生的朗读具有指导性,能帮助学生读好课文,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能感悟语感。
2.学生自读。培养语感的关键是“自己的语言实践”。所以,学生的自读尤为重要。学生自读要突出多读。多读,一是一篇多读。二是读多篇文章。如教学《长征》前,让学生阅读先容长征的有关文章资料,就可为学生领悟诗句的意思和情感提供基础。不仅如此,读多篇文章,还可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语感实践的机会,对形成敏锐的语感大有益处。

二、引导思索,体味语感

培养语感,应捉住文章中最能表情达意的词、句、段,捕捉语感点,引导学生浅析、思索、领悟,感受情感,揣摩表达效果。
1.抓词句比较。课文中的有些词句虽不深奥,却十分传神,非常精妙。应捉住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浅析、比较、细细感受,反复琢磨,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如教学《泊船瓜洲》,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与“春风又到江南岸”“春风又过江南岸”比较,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绿”体现了万物复苏的动感过程,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深刻印象,既体现了作者的表达功力,又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渴望。
2.抓段落理解。课文的一些重点段落非常出色,对理解全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指导学生理解和感受其语感效果。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中的“阳春三月,杨梅树贪婪地着……欢笑着。”一段的教学,先让学生将“贪婪地”与“欢笑着”联系起来理解,作者将杨梅树写得像天真活泼的小孩子一样。然后再反复诵读,作者对杨梅树的喜爱之情就会因学生自己的感悟而以朗读中体现出来。
3.抓细节感受。细节描写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来说必不可少,它虽不是文章的最出色之处,却具体入微,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草船借箭》一文中写到:诸葛亮下令“先将船头朝西……”后面又写到:掉转船头“将船头朝东……”。教学时,引导学生浅析、感受为什么“先”船头朝西,“后”船头朝东。经过对这一细节描写的讨论、浅析,学生感受到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受箭,更是为了撤退时顺流而下,快速撤离。这样写,进一步体现诸葛亮做事的周密、精细,以而培养学生感受运用细节描写的语感作用。

三、启发想象,丰富语感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想象是思维重要的体现形式。所以语感与想象是紧密联系的。教材是将各种文化信息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的阅读材料,只有充分利用这些语言材料进行想象,产生“内心视像”,才会感受语言的原始信息,引起情感的共鸣,丰富学生的语感。
1.以想象促朗读。想象的介入会使语感在朗读中显现出来。要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的习惯和能力,让事物的形象随着语流在脑海中浮现出来,建立起语言与形象间的联系,这样,学生以语境作用到语言形式就会产生深刻、生动的感受。如《月光曲》一文,在领悟乐曲创作一段时,引导学生用时而平缓、柔和,时而抑扬抑扬的语调逐句感情朗读,再结合插图启发想象。学生边读边想,头脑中将舒适的月光普照下,大海波涛汹涌的壮美景象显现成一幅“内心视像”的画面,以而领会乐曲的旋律之美,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2.以想象促理解。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言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语言的生动性、蕴藉性。如《再见了,亲人》一课的第二段,在理解“小,你一向是刚强的孩子,但是今天,与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却怎么哭了呢?”时,提出“刚强”与“哭”是否矛盾的不足,让学生根据课文想象小听到“妈妈为救志愿军叔叔不幸牺牲”和“送别志愿军叔叔”两个不同的场景,学生便很快理解“刚强”体现出对敌人的仇恨和为亲人报仇的决心。而“哭了”表达了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它们不但不矛盾,而且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
3.以想象促思维。想象是发散思维的源泉,教学中应有效利用课文中的发散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穷人》一文的结尾写到“桑娜拉开了帐子,西蒙的两个孩子……睡熟了。”那么,看到这样的情景,丈夫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他们家以后又是如何生活的呢?让学生想象,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却公道的多种设想。这样的想象练习,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练习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丰富了学生的语感。

四、注重积累,内化语感

语感固然以感受为基本形式,是一种心理体验,然而有生活才有体验,有对语言文字的感性积累,才有理性的妙悟。这种积累既是生活经验的积累,也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只有重视这两方面的积累,才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运用中显现出来。
1.生活体验的积累。语言来自生活,产生于劳动,生活实践是语感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联想生活中的体验,唤起脑海中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形象,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1)留意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如韩愈《早春》的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为什么会“草色遥看近却无”呢?引导学生联想:远看一片树林,会感觉到十分茂密,但假如置身树林之中,树与树之间也有空地,就不觉得密集。(2)留意以实际生活环境中搜集和发现语言运用的谬误,增强学生对语言运用正误感的敏锐性。可号召学生对大街上有语病的标语、广告、门牌进行观察、浅析,找出病因,以避免自己在说话、写文章时出现类似的错误。
2.语言材料的积累。(1)应重视语感练习与语文知识教学的结合,把识字、学词当作语言积累的基本起点,由于只有随着识字量的增加,词汇的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才能不断提高,读文时畅达通顺,说话时妙语连珠,写作时文思泉涌才能成为可能。(2)应多读、多背、多记。①可以在自己的语言实践时直接引用,②可以鉴戒、加工和再创造,增强自身语言实践时的语感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