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谐人格

更新时间:2024-04-17 点赞:5405 浏览:179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文本是作者的思想与精神的展现,闪烁着先贤的聪明与情感。表达着人性的真、善、美。我们应以语文文本为依托,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和谐的人格。
首先,在同等、协作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享受合作共学的欢快。社会心理学探讨表明,人的情感因素,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乐于与人沟通与合作。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应协调好个体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之间的联系,让每一个学生个体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力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营造同等、、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敞开心扉,真诚地倾诉和欢快地接纳,感受与人合作的愉快。在交流与融合中推动教学论文学生个体的反思与提升,分享各自的知识与经验,以而推动个体更好地进展。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体验生活,享受生活。合作的目的不仅是学习成绩的提高与技能的习得,更重要的是在合作中体验合作者的道德品性。教师应关注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注重学生责任感、合作态度、合作意识与集体精神的培养,促使学生人格的和谐进展。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唤醒”学生灵感,让他们进行深层表达。今天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复制”与“粘贴”,而是提升学生全面素质,推动教学论文学生人格和谐进展。语文课堂的任务就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唤醒”他们的灵感。学生灵感被“唤醒”后,将积极、生动地表达。表达有浅层与深层之分。笔者听过不少的语文公然课,发现很多所谓的优质课,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非常空泛。就拿讨论来说吧,老师提出一个不足让学生讨论,大约30秒后,便让学生代表发言说出讨论的结果,30秒,——每个学生能说几句话?又能讨论出什么呢?在热闹的气氛背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表达的质量都不高,支离破碎,游离于文本之外,而这时教师假如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学生思维深处的东西就不能被诱发出来。还有的教师独霸课堂话语权,当听到不满足的答案时,就信口纠正;当听到不感兴趣的不足时,就武断地加以制止,或是一下子“捅”出不足的答案,使学生失去了言说和探究的兴致。更有甚者,教师步入误区,以为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学习就是学生随便学习,在没有充分引导、创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段读哪段,这样,必然导致学生深层表达的缺失,激活不了那些潜藏在文本深处的人类优秀情感与聪明。长此以往,学生在对人对事上就会变得疏离、放任、冷漠,直至形成畸形偏狭的人格。
第三,语文课堂的评价应布满人文关怀,避免虚化、泛化。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别,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有正确全面的价值取向,即必须坚持以学生的终生进展为根本,巧妙利用各种因素,构建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的大评价系统,利用这种具有文化关怀的大评价系统去评价学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进展,发挥激励效应,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与欢快,明确努力的方向。教师不能只做发问者、旁观者,对学生的发言与解答不置可否,一味地迎合、迁就,只说“答得好”“答得不错”“你真棒”,对学生回答不足中的偏激和错误,不及时纠正和引导,把理解和熟悉上的“偏激”作为“求异”的革新教学论文思维加以鼓励,这样势必模糊了学生的是非观念,助长了学生偏激心理的形成,而偏激心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无疑都是不利的。所以,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资源引导学生全面、灵活、完整地评价事物,冷静、客观、正确地看待不足。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