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与评价

更新时间:2024-03-15 点赞:5049 浏览:166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了,它结束了纷争多日的语文定位不足,指出:“语文是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进展”,令人快意!新课程标准还原语文的本质,让其自由翱翔。但我们又听到很多疑问:“评价制度变了吗?怎么考?考法不变,一切都是空谈!”那么教学与评价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它们谁是手段,谁是目的?该如何去解读呢?我想,还是应该先弄清楚它们各自的定义!

一、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理所当然要遵以汉语的特点,即每个文字的象形、转注、假借、形声……它们都有自己的形、音、义,必须一个一个地甄别、记忆。语感是魂,语境是魄,遣词造句主要依靠它们进行。新课程标准也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所以,在新时期介入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教师心里首先要有这么一个数:语文名什么:“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它的特性是什么:工具性、人文性(课标注明)。并围绕这个主旨去开展一切与之适宜的教学活动。

二、评价与教学的联系

新课标说:“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善学生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以而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的进展”。这段话表述了这么一些含意:评价是改善教学的手段,是教学的小结和反思,教学是学生进展的手段而学生的终生学习才是终纵目的!看,多么明白!但现实中往往不是那么一回事儿!
有人说:“评价系统不改,语文课改就不会成功么?”还有人说:“评价系统制约了语文课改,是课改的瓶颈。”我想,这里所说的评价系统其潜台词就是“期末考试,学年检测,中考、高考”这些直接联系到老师“丢不丢老脸”的面子不足吧。所以,“应试”作为语文教学的终极评价就如此尴尬地横在我们眼前,而且课标上也不含糊地写了一句“不应过分夸大甄别和选拔功能。
实在,只要我们摆正心态,才能真正跳出几十年语文教育的缺陷,我们通常说“教会学生求知,教会学生做人”,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假如只是被评价的功利目标(高分、升学率这些只是量的评价)这块浮云遮住了语文教学的整片天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进展),那显然是犯了以偶然替代必然的错误了。

三、教师:春风化雨,润物于无声处

在理顺教学与评价联系后,就是如何把论述付诸实践的过程了。
语文的最大特点在于工具性和人文性,而工具性指其交际和思维功能,更是提高语文素质、丰富精神世界的手段。它和人文性并非泾渭分明,而语文素养的提高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1.要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谈也好,写也罢,听、说也罢,要让学生全身心地介入,没有兴趣是不行的。靠什么?那肯定得靠老师的语文素养以及由此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这就是磁场!包括工整的书写、精确的教学语言、教学机智的出神入化等林林总总的东西。
2.指导时教师应以同等的地位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同时要有爱心、耐心、幽默,彰显人格魅力。比如下课时千万别用同样一句“同学们再见”,而是用“今天你们让老师感动”“今天我们过得很兴奋”“拜拜”“明天早晨×点×分,我等你们喔”,淡化课堂的课堂味儿,让学生轻松、安闲,而又显得人人都重要!一个鼓励就是评价,一个期待的眼神也是评价,评价无形,又无处不在!激励性的评价,能让有些无味的课堂布满情味。
假如一切都在无形之中,就会显得无章可循,随遇而安,而真正的语文教学是一个非常科学的学习系统,规矩与方圆历来相辅相成。

四、学生:培养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如前文所言,语文的实质就是通过谈、听、说、写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对语境的把握能力,而这一切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对语文产生了浓厚兴趣的学生可以做如下尝试:
1.每月一篇小字。下笔之时标明时间、精确到分,落笔之时标明时间、正确到位,并让学生感受感受。

2.设置板块、栏目。

(1)随笔本,包括课前资料的搜集,预习心得,课堂小短文的写作的即时贴,讨论发言的提纲,写作课的立意,佳词美句的摘抄……
(2)用好课前三分钟——三分钟笔录。三分钟少,但用好了效果好,好处之一:能组织好课前纪律;之二:交给学生自办、组织,具体操纵。推荐出领导小组,组织张榜轮流朗读文章的学生名单,设计学分规则,填写完善表格(张榜于教室内,栏内置姓名、题目、出处、得分、自评、细评、评)。每节课前三分钟,一生读文(一天前叫小组验收朗读情况材料),余者速记,长期评选优秀读者、优秀记者,此活动既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朗读能力、倾听的能力、捕捉反馈有用信息的能力、速写能力等等,同时也解决了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资源少、信息少的困难,达到整合资源的目的,开阔了视野,同时,也培养和进展了学生的语感。
总之,评价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张扬评价的非功利目的,捉住语文教学最波涛壮阔的核心,使语文名如其名,回归到最初开始的本性。由于那里就是祖国文字一次次出发,又一次次归的根源地。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长庆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