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琅琅让琅琅书声重回语文课堂封面

更新时间:2024-03-10 点赞:5875 浏览:1863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面对可亲的母语和佳作名篇,触摸和欣赏它的最好方法就是朗读。因为朗摘自:毕业论文结论怎么写www.618jyw.com
读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抑制注意力的分散,同时也是检验学生对课文理解程度的重要尺度。可以说“琅琅书声”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也是新课标中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整体提高的需要。

一、努力营造一个朗读的氛围

在现实中,有些朗读教学常常流于形式,将朗读教学抽象化、简单化,甚至以录音来代替。这里,我且以朱自清的散文《春》教学中的一个片断设计,对如何有效地营造朗读的氛围加以说明。我先让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重点体会这些语段描写的美景。
师:请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语段读一读,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春天那特有的美。此时此刻,如果你置身在这美景中,会怎样做呢?
这个片断的教学设计看似简单,但要让学生用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春天的美,却不是一件易事。首先它主要取决于学生自我的感悟,心中有春天;其次在于朗读技巧的发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语音语态的综合运用。如果只是让学生粗粗读这么一两遍,学生的情感无火花迸出,朗读也不会让人身临其境,感受更是空洞无物。这样的文本解读是苍白的,学生成了“匆匆过客”。如学生读完《春》后会说:“我觉得这春草好顽强,勇敢地钻出来,又像孩子一样的可爱,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它生命力旺盛,一大片满是的。我好像躺在那草地上,清新惬意!所以‘偷偷地’、‘满是的’这些词,我会强调地读。”而这种感受又会引发另一种体验:“我读着读着,仿佛看到许许多多小草在和我们一起欢笑着,一起奔跑着,我也想打两个滚呢!”这是一种多么美的境界,这就是物我同一、物我相融的境界。读书到此方唯真!此时若让学生再去品读有关语句,则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就是感知文本,体验情感,是走进教材的过程,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因而,朗读氛围的营造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积极指导一些朗读的方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应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因材施教,使学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体会,读出自己的个性理解,感受阅读的快乐、文章的美感。
在教学诗歌《黄河颂》时,我是这样指导的:
师: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我们一起来吟诵诗作,感受那澎湃激昂的黄河情、爱国心。(这段洋溢的导语很能营造氛围)
师:首先听老师配乐范读(《黄河钢琴协奏曲》),听完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说一说你是怎样读的。
生1:我觉得朗诵“伟大而又坚强”应重读,因为这个短语开门见山表现了黄河的特点。
生2:我觉得“望黄河滚滚”的“望”应读重音,因为它统领了下面九句话。
生3:我觉得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这几个部分是在歌颂黄河。
我对以上学生的说法予以肯定,要求每个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朗读见解后,再大声朗读给同桌听,这样每个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黄河颂》。
当然,在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很重要,假如教师提出的问题很简单,在文中轻易找到答案的话,还让学生不断地读,学生的积极性就会下降。教师提问要一环紧扣一环,而且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提醒学生通过再朗读,品出新的想法。

三、尝试改变一点朗读的评价

平时的课堂上,经常听到学生在评价他人朗读时总是非常机械单调的几句“有感情”、“读出重音”等,缺乏在聆听他人朗读后自我内心真实感受的正确抒发,或是在听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理解后的深一层次的表达,所以课堂朗读评价也很讲究艺术。
朗读评价形式有师评、生评、生互评等,重在评价的语言表达方面,要引导学生立足于课文内容去评价朗读,眼前或脑海中是否出现什么画面,内心是否有共鸣。还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当成作者或课文里的某个人物,想象在当时的情景下有什么样的情感,再带着这种情感朗读有关文字;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朗读想象其中的画面,说出感受,这也是一种评价,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当然,教师必须自己先学会朗读,进而才有可能谈到培养会朗读的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力求丰富自己的感情,锤炼自己的语言,沉淀自己的文学素养,用真善美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让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
(责任编辑陈剑平)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