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探究构建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22 点赞:6578 浏览:2273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本文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理由和作用加以阐述。并对如何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提出自己的观点。语文探究教学的课堂理应向社会拓展,要时时留意开发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资源系统。打破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给语文教学注入源头活水。
关键词课程资源探究教学课程标准开发利用开放系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进展”。“语文老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标》对学科的性质地位、基本理念、实施倡议都有了全新的阐述,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进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深化的必然。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课程资源”并不即是“教科书”,传统指称的“教材”并不是“课程资源”的全部。“课标”指出:“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根据空间分布,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为什么要积极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第一,语文课程资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直接的联系。学生进入课题/课堂,本身就已携带着各自不同的课程资源。
第二,语文课程资源与家庭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社区家庭文化背景、家庭文化修养、家庭文化设施,在对学生熏染的同时对学生的语文课程理解发生影响,进而成为了语文课程条件性资源的重要因素。
第三,语文课程资源与社会信息/公众网络信息有紧密的联系。它们不但以价值观、审美观、文化择别取向、言语/语言方式等侧面,对语文课程目标和学科能力进展产生作用,而且通常极自然、自发、随机地转化为课程资源。
第四,语文课程资源与学生生活场景有相辅相成的联系。社会的进展使无论城乡的学生得以置身日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场景,得以享受或介入多元的、相对高层次的文化生活,其体验、观察、理解、习得,将以显在的-物质的(如信息资讯和文化操纵能力)或潜在的-精神的(如情感/情感力、感悟/感悟力)形态进入课程、课堂,使语文课程资源增添多样化体验性色彩。
第五,语文课程资源与文化传播有自然的联系。文化传媒以文本、影音、超文本等形态为语文课程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鲜活的现成的资源,文化传媒以其对社会现象的发现、追踪、评价、诠释、制作、传扬等独特功能,客观上一定程度地扮演着“语文教材编者”的角色。
因此,新的语文教科书就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外学习,专门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单元,提供语文课外学习资源,并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铺路架桥。如七年级上册中的“感受自然”“我爱我家”“探讨月球的奥秘”“追寻人类的起源”等综合性学习课题,均是把语文学习的“触须”伸向人生、人类、家庭、社会、科学、自然等。再如,七年级下册中的“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烦恼”“黄河,母亲河”“我也追‘星’”“戏曲大舞台”“漫话探险”“马的世界”以及八年级上册中的“说不尽的桥”“莲文化的魅力”“怎样收集资料”等综合性学习单元,或给予课题的导向,或给予策略的引导,或提供探讨开发的路径包括提供和工具书等,其根本指向都是为了推助师生开发利用语文课内外学习资源,充分发挥课内外语文资源的课程教育功能。
语文仅靠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课程的要求,语文课本已不再是学生语文学习唯一的课程资源,广泛开展课外阅读,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获得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鸣。但如何利用课程资源,使语文课内资源得以增殖,课外学习资源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终极使二者互补共效,相得益彰,一直是我所关注的不足。近年来,我尝试以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校内资源的利用:教科书、教学挂图、图书馆、网络设施、实验室、校园环境等都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图书馆、网络设施应是常被利用的课程资源。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探讨作品写作背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种形式是最常见的。因此倡议扩展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尤其是学生阅览室的图书资料,增加对学生的开放时间和次数,开设阅读课,把学生带进阅览室。在网络课上,我们可以把很多事情交给学生去处理,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先容,以及教学涉及到的相关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如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后有这样一道“研讨与练习”:以图书馆查找、以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然后全班出一期题为“星光闪耀”的墙报。
善于利用网络资源,让网络走进我们的课堂。如在教学《论语十则》时,鼓励学生去阅览室、电脑室查阅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整理一些成语、格字。课堂上,出示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画面,配以古典音乐,让学生自主先容查阅的资料,展示搜寻的成果。教学《在山的那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这样五个画面:画面1:先展示的是一幅远山的画面,层层叠叠的群山,朦朦胧胧的,同时配以《二泉映月》的乐曲,并闪出课题《在山的那边》。画面2:教师边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边闪出字幕:“小时侯……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画面换成电影《老井》中反映大山深处贫困的画面。画面3:教师朗读到“在山的那边,是海”时,乐曲换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画面切换成《人生》中高加林走出大山的镜头。画面4:教师朗读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时,画面切换成大海。画面5:教师朗读到"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时,画面再次切换成深圳美丽的街景,繁华的生活,音乐换成节奏感强的动感音乐。
另外,鼓励学生阅读《自读课本》(新教材称《语文读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教学资源的不足,实现以课内到课外的衔接。如读《向沙漠进军》,可对照阅读《中国荒漠化警示录》、《沙尘暴:千里河西走廊的梦魇》、《绿色的挽歌》,使学生了解我国现在的环保形势,增加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还可适当地将央视《科技博览》、中国教育台的"学术报告厅"等栏目引进课堂,展示当今世界最前言的科技知识及魅力,猜测未来科技的进展,营造一种讲科学、用科学的浓郁氛围。
(2)、社会资源的利用: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水族馆、动物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电教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四周的环境及学生家庭等等,都可以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倡议在教学过程中,请有关专家为学生做报告,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等,通过这些课程资源,加深对文本的思索,感受。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