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探究构建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11 点赞:6614 浏览:2288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语言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因此,脱离开语言交际的生活情境,语文能力的进展就会丧失最基本的动力与内容。刘国正先生向来重视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他曾说过:“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生活息息相通。”如教学《生命·生命》时,通过录像给学生展示花季少女张默然以顽强的毅力与癌症坚强的抗争的生活片断,展示张海迪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活片断;并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当时又恰逢残疾人艺术团来校演出,于是充分结合利用这些课程资源,使学生倍感生命的价值,体验到积极的人生态度,感受到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再如“神五”升空后,为配合刚学的祝贺信,指导学生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搜集了很多资料,组织学生给杨利伟写封祝贺信,这样探究性学习,实现了语文教学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学语文的实践机会。再如探究教学《周游语文世界》时,可分三步:第一步,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兴趣爱好,由教师指定或学生自愿组合,分日常生活用语(包括方言、一般俗语、常用歇后语)、对联(包括春联、楹联)、广告用语、新词语(包括网上用语、校园语言)、不规范用语等五中不同种别的小组,并指定或有学生推选出小组长。学生在节假日之际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在读时看报、与人聊天、看电视、逛商场中收集语言材料。第二步,学生分组进行筛选、梳理所收集的语言材料,进行浅析、探讨,再编辑成集。第三步,到课堂上汇报、展示成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锻炼其探究性精神与探讨能力。
关注大自然这个课程资源。教学《济南的冬天》时,布置学生观察大自然,向别人请教,了解现在是什么季节,有什么特点,搜集描画四季的图片,描写四季的诗歌等。在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图片,向大家先容图片描绘的季节特点,有的朗诵描写四季的诗歌。这些活动,使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培养了低段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了他们观察自然的兴趣。学习《济南的冬天》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夸夸咱们的家乡》的活动,让学生调查我市的历史人物、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名优特产、滨河路工程等,写出调查报告,并在全班交流。
(3)、无形资源的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个体间的差别、教师的个体知识等等,在探究性教学时都可以积极开发和利用。生活体验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语文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生活体验愈丰富,愈能以不同的角度和深度进入语文并掌握语文。如探究教学《第一次真好》时,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第一次,请学生讲述,比一比,鼓励学生说出"第一次"的体验,这样更易于理解课题,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我经验讨论:第一次真的都好吗,"好"的含义有哪些。有了生活经验的积淀,教师才易启发学生深入挖掘"好"的内涵:生命可贵,生命美好,生活、学习、工作重在介入和实践。
如探究教学《济南的冬天》时,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互相说说喜欢的理由。这就是对学生生活经验和个体差别的重视。
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努力转变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的创造性。教师不再是“一言堂”的堂主,而应成为情境的创设者、信息的提供者、探究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是这样做的。在讲完课文后,他忽然提出了一个不足:“邱少云和战友们都潜伏在浓密的草丛中,当大火蔓延时,为什么别的战士身上没有着火?”这一问,如同一颗炸弹,把同学们问得目瞪口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老师趁机布置课下作业,让大家课下找资料解决这个不足。下课后,学生们分成小组,策划解决案例,纷纷行动,到处查询有关资料,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个小组找到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发言的同学汇报说:“一本先容志愿军战斗英雄的书上说,当时战士们早就想到敌人会打,所以出发前都把衣服浇湿了,战士们是穿着湿衣服趴在草丛中的,所以身上没烧着。”老师问,“那么,邱少云为什么烧着了呢?”学生回答说“邱少云是通讯兵,为了保护身上携带的文件资料,他没有把衣服浇湿,所以着火了。这反映了邱少云为了革命需要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这一席话赢得了一阵阵掌声。学生通过自身的探讨与探讨,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不足的策略,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熟悉。
总之,语文探究教学的课堂理应向社会拓展,要时时留意开发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克服语文资源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弊端,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资源系统。不仅语文教科书要增加选学阅读、选作的内容,而且要积极采用读书报告会、辩论赛、专题探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演讲、演剧、游艺的形式,组织各种文学、文艺社团,开展读书节、文化节、艺术节、夏令营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投身到火热的社会活动中去。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寻觅精神食粮,自觉地探究自然、探究社会,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在生活的大舞台中学语文、用语文,培养才干。加强与自然、社会密切联系,沟通课内外联系,校内外、学科间融合,打破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探究性学习融为一体,给语文教学注入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

3、9第一版

王斌兴《致力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哈尔滨市教育探讨院编辑部
坦恩鲍姆、罗杰斯(美)《参加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许隆鑫《语文教学的新观念与新策略探析》汕头市同平中学
王岚《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