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德育因素渗透

更新时间:2024-02-29 点赞:18063 浏览:819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串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见,语文教学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根椐语文学科的特点,使之渗透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下面分别以课文内容、课外阅读两个方面分别就德育的渗透进行具体浅析。

一、通过课文内容熏陶感染,进行德育渗透

1.创设情景、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语文教学应根据课文内容,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景之感。创设情景的关键在于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以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绘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大多寓情于景。教学时可采用听录音、朗诵、配乐朗诵、展开联想与想象等策略,引导学生进入描绘的意境,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情境中受到感染。
2.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培养学生“三热爱”的感情。语文教材中的历史素材十分广泛,很多历史事件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并留意不断发掘,用鲜活生动的历史事实来教育、陶冶学生。如在学习周定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说明文时,学生阅读后,除了掌握课文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的说明策略、说明中有记叙的写法外,还要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笔者结合挂图、音像来组织学生观看纪念碑。纪念碑大碑座四周的10块汉白玉大浮雕,反映了一百年来各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再现,使学生懂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3.揭示课文寓意,撞击学生情感火花。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通过对作品深刻寓意的揭示,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感染他们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老师应以学生思想感情、知识能力的实际出发,运用文章精要之处,启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他们生疑、质疑、探讨人生的真谛。对课文不能停留在对文章的表面理解上,要由表及里,通过浅析、比较、辨别,弄清文章的真正含义,在理性熟悉上达到一定的深度。如杨朔《荔枝蜜》中有这样的话:“老梁说‘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显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教师在讲授时,牢牢捉住“颤”字,步步深入引导富有情感的语言理解寓意:注情于蜜蜂小生灵,它“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让这种高尚情操闪发耀眼的火花,陶冶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4.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深度。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情操教育,不仅要通过课文的教授塑造学生的人格,而且还要通过联系实际、扩展有关内容,增添感情浓度。笔者在教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时,通过学习理解:在散步过程中体现出这一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然后要求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平时父母是怎样关心和爱护你的,又为他们做过什么。同学们都在努力回忆,说出父母亲对自己的一点一滴的关爱,有些还列举了很多生动的事例。这样一来,学生在感染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同时,又增加了对父母亲的感激之情和悔疚之意。

二、通过课外阅读进行德育渗透

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以读书中学会做人,以那些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与崇高的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很多高尚人谈话。”书可以涤荡我们的心灵,充实我们的人生,升华我们的品德。因此,语文老师不但有责任鼓励学生去翱翔书的海洋,而且有责任来指导他们去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作品。
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以读书中学会做人,以那些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与崇高的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很多高尚人谈话。”书可以涤荡我们的心灵,充实我们的人生,升华我们的品德。因此,语文老师不但有责任鼓励学生去翱翔书的海洋,而且有责任来指导他们去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作品。
2.读身边平凡人的传记,增强自信心。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时,我针对现在的孩子害怕吃苦、意志力薄弱的特点,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身边平凡人的传记,增强自信心。如阅读功的事迹,同时我还自己动手,天天剪贴报纸上功写的传记《痛苦的微笑》,指导全班同学互相传阅、互相讨论。通过阅读,同学们都深深地被功那种热爱生命敢于同病魔同命运作斗争的顽强精神所感动。
3.博览、众采,吸取精华,去之糟粕。由于社会的快速进展,现代化信息手段的广泛运用,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书籍铺天盖地而来,弄得学生晕头转向。老师有责任去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博览众采的时候,吸取精华,去之糟粕,使之在吸收知识的同时预防不良的思想作风,健康欢快地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如笔者针对现在中学生特别喜欢网络文学,沉迷上网聊天的特点,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网络读书比赛,要求同学们寻找出思想内容健康、语言风趣、优美的短信,同时找出思想不健康的短信,看谁找得最多。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去伪辨善的能力增强了。可以说,这是一次思想的滤化、净化的过程。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