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培养

更新时间:2024-02-05 点赞:5049 浏览:17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语文教学;培养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活动是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同活动。但长期以来,由于思想熟悉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学往往多注重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而忽视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开发,这是一种不完全的素质教育,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非常不利。因而可以这样说,在语文教学中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推动教学论文智力因素的进展,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呢?

一、激发动机,使学生“想学”

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自己要学”。首先,要加强目的教育,使学生熟悉到语文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心中目标明、方向清,学得主动。其次,可利用成功心理,实施成功教育。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及成绩差的学生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在教学中及时鼓励,多表扬,使之经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以而强化自主学习动机。再次,通过扩大阅读面,诱发强烈的求知。语文不是仅靠几本课本就能学好的,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正确阅读课外书,并给予一定的辅导,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内在需求。

二、培养兴趣,使学生“乐学”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好之”“乐之”的浓厚兴趣。如利用课堂教学开头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留意课堂教学的首尾贯通,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以生动幽默的语言调动学生;适当增删教材,注入时代的“活水”,扩大学生知识面;巧妙安排课堂教学组织方式,调动学生角色的主体能动性;还可以结合语文课外活动,如让学生办手抄报、进行演讲比赛等。这样捉住学生的心理,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他们就会持久地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调动情感,使学生“爱学”

情感的气力是巨大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首先,利用语文中的艺术情感去感染学生。“文章不是无情物”,自古至今,一篇篇名篇佳作,之所以能常读常新,传诵不衰,就是由于笔墨中饱蘸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留意和运用这个特点,以情,叩击心灵,陶冶情操,引起共鸣。其次,用教师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多年的教学使我们知道,学生对学科的兴趣程度往往和任课教师之间的感情分不开。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会上好他的课,反之,就有可能没有兴趣,甚至和他作对。情感的交流是双向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把爱心献给每一个学生,这样,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就会落实到行动中——学好这门作业。此外,还应留意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教学气氛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情感的传送,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四、磨炼意志,使学生“勤学”

学习是一个艰苦、繁重的脑力活动过程,语文学习也不例外,要取得优良成绩,就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良好的学习意志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每个人在实际生活中长期培养和锻炼才能形成。首先要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意志行为的具体指向,在努力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意志。再次,让学生学会克制沮丧、颓废等不良情感。在取得好成绩时,应通过愉快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激励自己再接再励;即使成绩不理想,也要以正确的心态和情感来对待,将之化为奋起直追的强烈的意志动力,制约教学论文不良心态和情感。

五、养成习惯,使学生“会学”

习惯是人才素质的标志。现今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不高,缺乏良好的语文习惯,无疑是重要影响因素。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将“习惯”练习渗透到每个教学内容和步骤中集中练习,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索,主动回答不足,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作文。坚持天天记日记、背一首古诗、写一板粉笔字等。
其次,教师要以自己做起。由于教师的习惯如何,对学生有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在教学中将是有益而持久的带动和熏陶。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即使眼下语文能力差点儿,毕业后,还可以在运用中得到提高。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一个人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
总之,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综合地发生影响,忽视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把开发和培养非智力因素,贯串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稿件编号:090827002)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分院,136000,电邮:lyf8140@16

3.com)

编辑/何妍终校/于洪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