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语文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

更新时间:2024-04-10 点赞:4700 浏览:1233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671—0568(2013)24—0138-02
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各学科的教育都负有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作为具有浓厚人文性质的语文学科,更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对学生进行传道的职责。
中学语文教学的传道有它自身的特点,所谓“文”“道”结合,就是要求教师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育之中,缘文释道,因道解文,使学生思想上受到教育,感情上得到熏陶,语文能力获得提高。
下面,笔者试分析文章的传道功能,以利于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德育渗透。

一、知——认识功能

“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以究万物之宜者也。”古人就已认识到,文章是用来解释自然现象、阐明人际关系、探讨研究世界上万事万物规律的,也就是说,文章具有很强的认识功能,通过文章中的思想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能力。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它们所反映的一般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被证明了是正确的认识。学生学习这些文章,通过阅读、理解、吸收、运用,就能从中受到教益,提高认识能力,包括对自然和对社会两个方面的认识能力。一般来说,学习说明文,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自然的能力。比如,学了《神奇的极光》,可以认识宇宙星河的奥秘;学习议论文,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又如,学了《剃光头发微》,可以认识到中国人的弱点;学了《拿来主义》,可以懂得对待外国及祖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的道理;而学习记叙文,则往往兼而有之,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自然的能力,又可以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二、情——移情功能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富于情感因素,具有情感熏陶、审美教育的作用。正如刘勰所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思想情感是写文章的根本。写文章的人由于感情激动而写出文章来,阅读文章的人则通过阅读文章而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感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文章这种移情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1.记叙文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阅读《难忘寄园情》、《一曲友谊之歌》,让人深深体会到什么是师生之情、同学之谊;读罢《故乡》、《烈日暴雨下的祥子》,又会为旧社会深受剥削压迫的劳苦大众一掬同情之泪;读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海燕》,则会使人精神振奋,渴望战斗的。
2.说明文大多兼具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以情趣。读一读《蜘蛛》,你也许会从此喜欢上以前曾是那么讨厌的蜘蛛,并留心观察它如何捕捉各种飞将;看到《松鼠》,则会爱上这种漂亮、驯良、乖巧的小东西,渴望一睹它的芳颜。许多说明文,由于作者以优美的文笔进行生动的说明,文章情趣盎然,给人以愉悦感。
3.议论文既是理论的阐述,具有撼人心魄的逻辑力量;又是情感的喷发,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慑力。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往往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情理交融。如鲁迅的《最先与最后》,令人痛感中庸之道的危害;吴晗的《谈骨气》使人明白骨气的真正含义。学生学了这样的文章,必将在情感上荡起波澜,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三、意——导向功能

心理学告诉我们,词语是意志活动的高级调节者,由词语构建的文章具有定标导向、调节控制意志行动的重要功能。
1.加强世界观教育。世界观是意志行动的力量源泉,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人意志活动的强大动力,是培养意志品质的思想基础。教材中入选的文章大多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学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可以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学了《最后一课》,可以使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学了革命领袖的文章,可以帮助学生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修养。
2.提供效法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课本中,刻画了大量的的优秀人物形象,为青少年提供了模仿效法的榜样。像《平民总统孙中山》中的孙中山,《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的周恩来,摘自:硕士论文开题报告www.618jyw.com
《人民的勤务员》中的雷锋、《九个炊事员》中的红军战士、《苦练》中的陈招娣,等等,在意志教育中,就是要经常以这些优秀人物的光辉形象去教育学生,激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百折不挠地努力奋斗,把自己培养成为国家民族的栋梁之材。

四、行——规范功能

传道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是品德中两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品德的培养就是要强化道德动机、训练道德行为。语文教材中的各类文章教学,对学生的道德行为都具有规范功能。
1.树立道德标准。文章中的各种道德形象,如从小立志高远的周恩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宁死不屈、坚贞爱国的文天祥,等等,都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效法的楷模。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这些理论,仿效这些楷模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2.增强是非观念。学生课内外读过的千百篇文章中,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道德情境,如果能够运用正确的道德标准去分析判断,就会懂得孰是孰非、孰善孰恶,从而增强是非观念、明确行为规范。
3.训练知行一致。语文德育要坚持读、写、学、做相结合,即学习文章中的道理或道德形象,结合写读书笔记、写日记、写作文等方式联系自己的实际,领会其精神实质,以所得到的道德认识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知行并举、言行一致,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技能和行为习惯。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乌兽草木之名。”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认识到了诗教的功能,并形象地概括出了文学思想教育的作用。今天,语文教师更应重视和正确认识文章的传道功能,充分利用文章中的道德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道渗透,把学生培养成为时代新人。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