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初中语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真正做到“文道统一”

更新时间:2024-03-12 点赞:18170 浏览:7423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文道统一”、“以文载道”一直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它要求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德育和智育能够得到均衡发展。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最佳素材,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好它,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同时,对他们进行品德的教育。我作为一名在初中讲台执教多年的语文教师,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真正做到“文道统一”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研究,现将我的一点发现与大家分享。

一、首先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

初中学生处在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年龄阶段,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方面都呈现出与其他学段学生不同的地方,他们已经具备相对独立的个性心理,已经初步形成简单的价值观念,已经能够简单分辨一些言行行为的对错,等等,但是他们的人格心理、理性分析能力等诸方面都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初中学生处在生理发育期,他们生理变化非常大,心理变化相对较小,他们依旧是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他们喜欢模仿,人格心理还没有形成,还属于可塑性非常强的群体,他们的这一特点向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利用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决定初中学生的思想发展进程。第二,初中学生由于面对着升学的压力,他们还是处在重学习轻实践的阶段,而任何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都是在反复的实践和熏陶中诞源于:初中英语论文www.618jyw.com
生的,因此初中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大多都比较朦胧、不稳定,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三,初中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形象性强的新鲜事物,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选择比较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枯燥说教学生会不想接受。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懂得想要教好书育好人,关键是要把握自己的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然后再去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二、其次做到德育渗透的适度

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一个“度”,同样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有一个“度”,只有做到“适度”才能真正达到“文道统一”的目标。首先我根据课文内容因材施教。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内涵,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地、仔细地去品读课文的语言文字,从而领悟语言文字中隐藏的思想内容,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其次,我在教学中讲思想内涵时总是依托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绝对不脱离文本去唱高调。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是这样领着学生走进那个世态冷漠的社会的:
师:请同学初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对于勒的称呼以及对于勒评价的句子。
生:“花花公子”,“……希望,……恐怖”。
师:人们评价于勒是“花花公子”吗?
生:不是,于勒家很穷,根本谈不上是“花花公子”。
生:是坏蛋、是流氓、是无赖。
师:请大家继续找寻。
生:“分文不值”、“真算得上一个有办法的人”、“那个讨饭的”等等。
师:还有吗?
生:我的叔叔……,我的亲叔叔。
……
师:同学们找得很多,我们把它整理了一下。(用课件出示)
全家唯一的希望;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有良心的人;好心的、有办法的人;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我的亲叔叔。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说说哪些话是在大致相同的时期说的?简单说说当时是什么情况?家人对于勒分别又是什么态度?
生:(回答略)
师:根据大家的发言,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情节。[同时板书:占了父亲的钱(赶);准备赔父亲的钱(盼);叔叔有钱(赞);叔叔没钱(骂、避)]
师:从板书中可以看出叔叔最后的结局虽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开始时明明远在天边,却天天盼着想着,把骨肉同胞当成摇钱树;后来相逢了,却躲着不肯相认,这前后的对比说明了什么呢?
生:盼人是假,盼钱是真。
生:是因为当时冷漠的社会。
……
我在教学中以文明道,没有架空分析,而是抓住关键句,再联系文本中的细节进行分析,不露痕迹地领着学生体会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世态炎凉,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语言文字的表达作用,也给学生上了一节生动的品德教育课。

三、注意德育渗透方法的灵活

教学有法,但是教无定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也同样没有固定的方法。我在教学时总要考虑诸多的因素,灵活选择多种方法进行合理渗透。如教学《冰心诗四首》中的“纸船”一首诗时,由于这首诗歌音韵和谐,同时也寄托着诗人对母亲对祖国无比深厚的感情,所以我在教学时指导学生多次朗读,在读中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思想情感,并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感情的涟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很好的思想教育。具体过程如下:
教师首先以母爱的真情故事导入,营造充满着浓浓的爱意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心弦被轻轻地拨动,学生心底里热爱母亲的情感也被深深地激发。
师:看来我们平时都没有表达过自己内心对母亲的爱,还没有学会跟母亲沟通和交流,今天我们来看看冰心是如何借助《纸船》和母亲进行心与心的对话的,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课文。
学生大声朗读,渐入诗歌的殿堂。
师:初读诗歌后,你从诗歌中读到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一个游子内心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师:诗歌的哪里最能看出游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呢?请大家再读课文。
生:从“我……,总是留着——留着”这句诗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由来已久的思念和深情。
生:从“一只又一只”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是多么的深厚。
生:从“不灰心的每天叠着,……”可以看出作者内心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即使纸船能够漂到母亲身边的可能几乎没有,她却从不灰心,因为纸船可以寄托作者心中对母亲的思念。
师:小小的纸船浓缩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其实诗歌的字里行间也蕴藏着这份情。如果你就是那位游子,请你带着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在朗读中部分学生通过重读“从来不肯”、“总希望”等词语,表现了诗人对母亲的执著的思念。
(教师指名示范读。)
(教师请学生点评。)
生:我觉得语速再慢些或许更能表达出诗人对母亲的浓浓的思念。
生:我觉得还要注意节奏。
生:要是能让人感觉到你就是那位游子就好了。
生:我想还可以配上一些舒缓的音乐。
师:播放音乐《母亲》,让我们根据大家刚才的建议再读诗歌。
……
教师陪着学生几读诗歌,在读中领悟了题旨,也体会了诗人那份浓浓的情。
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课堂教学承载着重要的育人任务,语文教师既要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也要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文道统一。
(责任编辑韦淑红)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