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会在要真正让学生学会在“”中学习数学学术

更新时间:2024-04-14 点赞:30303 浏览:13589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数学知识。创设情境,鼓励探究;设置问题,引导激励探究;掌握方法,自主探究;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关键词:探究;情境;问题;方法;数学
1674-9324(2013)07-0201-02
新《数学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教学活动又是师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潜力的充分发挥,不是仅靠教师的讲解或者书本上间接的经验所能完成的,更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数学知识。

一、创设情境,鼓励探究

探究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材料,去寻找、体会材料中包含的概念,去发现规律。探究是“引导—探究”教学法最主要的环节。
首先,要给课堂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愉悦的环境。让学生敢想乐说,思维才最为活跃,这是学生学会“探究”的前提。要鼓励、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一些教师很有办法,利用课前的源于: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www.618jyw.com
几分钟,把自己遇到很有趣的一件事说来与学生共同分享,或者由学生说说自己认为最有趣的一件事,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了,然后及时切入新知。例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拿着36本课外读物进入课堂,马上学生猜想:老师让我们看课外书了。于是老师指着这捆书说:“这36本课外书我要分给三个小组,第一组要分到这捆书的三分之一,第二组要分到这捆书的六分之二,第三组要分到这捆书的九分之三。同学们想想看,这样分法合理不合理,谁分多了?谁分少了?结果分完没有?”问题的出示,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马上进入了个人探究,各自动手画线数图,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画线段图,一会儿测量,一会儿皱眉思索,学生感到有趣,会心地笑了,一样多。同时又产生了困惑,为什么一样多呢?再经过新一轮的引导探索,得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正因为探究是对“未知”的一种探索,必然会出现错误,教师要及时地加以保护,加以鼓励,千万不能嘲笑、羞辱学生。否则将给学生造成恐惧的心理障碍。

二、设置问题,引导激励探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机会。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质疑,提高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必要时可以改编教材。
例如: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改编教材,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三个问题:(1)怎样测量1圆钱硬币的周长?(沿直线滚动);(2)怎样测量学校圆形花坛的周长?(用绳子绕);(3)教师用绳子绑住一个彩球并在空中轮起圈子后,这也是圆,你怎样测量它的周长?
再如:教师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一课,先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提出问题并思考:(1)猜一猜圆柱的侧面是什么形状?(2)你认为圆柱的侧面积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来计算面积?(3)转化前后的图形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发现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掌握方法,自主探究

1.从“猜想—验证”的探究方法。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后,教师先让学生猜想,再让学生寻求办法验证,最后让学生回顾推理证明的方法,设计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先猜想再验证,不是乱猜想,它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用非逻辑手段进行的一种合理推理。
2.从“操作—实验”的探究方法。操作是学生“活动”的一种形式,活动是主客体交流的桥梁。小学生天生好动,在活动中,最容易使他们集中精力,诱发学习兴趣。“操作—实验”的探究过程,有利于“活动性原则”在课堂上得到落实。
3.“尝试探究法”。小学生学习数学只有当本人的智力参与并发展时,数学才变得对学生有用。“尝试探究”的过程一般是学生看书自学例题→试做尝试题→相互讨论原理及其解题思路→教师画龙点睛式的讲解。在尝试中,教师要时时组织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还有别的方法吗?等等。学生头脑中的为什么多了,就会积极地去探究,从而发现事物的本质。

四、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作者简介:钟海长,男,46岁,1985年毕业于江西宁都师范,1997年获江西师大大专学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8年,获得过县、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称号,参加了省、市级课题研究,论文曾在《现代教育与教学》、《课程教育研究》、《教育教学博览》、《江西教育》等杂志上发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