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兴学尊师兴学河大传统

更新时间:2024-04-12 点赞:20794 浏览:9489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师资是大学的第一资源,河南大学历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新世纪以来,学校更是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高到了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在河南大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范文澜、冯友兰、嵇文甫、任访秋、党鸿辛等名家巨匠,犹如河大浩瀚学术天空中闪耀的灿烂繁星,他们折射出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践行着河南大学“百折不挠,不事浮华”的大学精神。正是这样一位位究极天人、躬耕杏坛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书写着百年河大壮美诗篇中最辉煌的章节。
海纳百川 广揽名师
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创办之初,林伯襄、丁德合先生就注重从严择师,广揽贤才,大胆而不惜重金地聘用外籍教师和学有专长、功力深厚的知名人士及一批高层次、高学历的博士生、硕士生。如获得美国雅里大学博士学位的美籍教师哈亨利和席茂博士,德籍教师倪福兰先生、林德迈博士,开创“新中国画”之风的陶冷月等一批中外能力卓著、才华横溢的大家都聚集于此。
预校改为中州大学初期,师资匮乏,延揽教师成为当务之急。张鸿烈校长特意聘请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毕业的冯友兰博士和获美国普渡大学化学工程硕士的曹理卿分别为文科系以及理科系主任,两位才人一文一理,为中州大学学科发展插上了两翼奋飞的翅膀。著名批评史家郭绍虞、考古学家和甲骨文大师董作宾、著名历史学家尹达、气象学家赵九章、地质学家冯景兰等也纷纷受聘,河南大学一时名家荟萃,各显风采。
也正由于河南大学以博大的胸怀,不拘一格迎纳天下英才,所以从预校转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经省立、国立河南大学到新中国建立前夕,河南大学聚集了一大批名人学者,组成一支堪称国内一流的师资队伍。冯友兰、罗廷光、萧一山、范文澜、郭绍虞、高亨、毛礼锐、姜亮夫、嵇文甫、罗章龙、上官悟尘……他们以其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染着河南大学,塑造着河南大学……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历史的转折和考验,河大人又因势利导果敢地提出了“在新的中国、新的河南,建立新型大学”的设想。由于开封第二次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把河南大学南迁苏州,师资流失严重,人才匮乏的严峻现实,又一次让河大人感悟到补充师资、延揽人才源于:标准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之急切。张静吾博士在医学教育界享有威望,为聘请名师日夜兼程,奔波于上海、南通各地,以其虔诚和豁达的胸怀,影响和感化着一位又一位名家来校工作,为河南大学医学院、农学院和理工专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20世纪50年代,以李嘉言、任访秋、万曼、李白凤、朱芳圃、孙海波、周守正、黄元起、孙作云等为代表的一批知名教授治学谨严,著述丰厚,在文史学界独领。六七十年代,又有较早提出环式空间和图式流形的概念,受代数、拓扑学界瞩目的刘亚星教授;有为国家培养大批杰出的外语人才,为河南省外语教学作出巨大贡献的美籍华人吴雪莉教授;80年代初,以引进朱自强、张今、徐盛桓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内著名学者为标志,开始了重建综合大学的奋斗历史。90年代末,以引进党鸿辛院士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为标志,河南大学开始引进一批多学科、多领域的院士,并有了自己的“跨世纪优秀学术群体”。
多策并举 强化师资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大学在派员赴外地延揽名师的同时,开始选派青年教师到外校进修提高,并加强了校内教师的培养。从1950年到1952年,河大共选派青年教师58人到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俄语专科学校等高等学校进修。这批青年教师学成归来后,对河南大学改革旧课程、建设新课程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1984年起,河南大学开始逐步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积极性的同时,重点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之后,河南大学逐步实行岗位定编,并积极发挥职称评聘的导向作用。
1985年,河南大学被确定为河南省高等学校职称改革的第二批试点单位。当年,河南大学评出的教授平均年龄55.8岁,比原来下降了17.8岁,其中55岁以下的占47%,年龄最大的61岁,最小的49岁。整个评审过程中,突出晋升中青年教师这一重点,晋升教授中年龄49岁的有2人,4名50岁左右的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
优秀人才 层出不穷
“要建设一流的学校,必须拥有一流的人才。”
从1986年起,河南大学开始把选拔和培养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到1990年,学校共培养了4批近100名学科带头人。这4批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使得老一代专家的学术成就和学术地位后继有人,解决了国内有影响的老一代专家的学术地位接替问题,又有一批年轻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河南大学还制定了“优选、精育、重用、厚待、严管”的10字方针,严格“跨世纪优秀学术群体”的选拔推荐程序,把一批政治思想素质好,专业基础扎实,有较强科研能力,教学效果优良,发展潜力大的教师选拔出来,予以推荐和重点培养。到21世纪初,学校有对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3人,河南省优秀专家32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4人,河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6人。
河南大学还非常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为了加快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学术梯队建设,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学校于2000年出台相关规定:凡是来校工作的两院院士,学校提供150m2以上住房和10万元安家费,100万元科研启动费,月生活补贴1万元;凡来校工作的博士生导师和知名学术带头人,学校提供110m2左右的住房,5万元安家费,10万至5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
高层次人才享受有关待遇的大幅度提高和特聘教授岗位制度的实施,也是学校在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的局部突破,取得了明显成效。自1998年以来,河南大学先后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中科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中科院地科所引进党鸿辛、山仑、侯洵、孙九林4位院士,对理工科院系的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面向未来 打造名师
师资是大学的第一资源,河南大学历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新世纪以来,学校更是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高到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
2011年,《河南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素质。专任教师总数达到3000人,其中教授达到500人、副教授达到1000人。在校工作的双聘院士达到18人,院士培养实现零的突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入选者等学术领军人才达到10名,中原学者、河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校)特聘教授、黄河学者达到100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优秀专家达到120人;博士学位获得者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60%,高级职称人员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50%;国家级创新团队建设实现突破。
为保证“十二五”规划的贯彻和落实,学校制定了多项具体措施,实施了师资队伍“攀登”工程,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以造就学科带头人、形成创新团队和学术梯队为核心,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实施“杰出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学术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和“优秀青年教师后备梯队培育计划”,着力延揽和造就以院士为代表的学术大师和领军人物,重点建摘自:毕业论文格式下载www.618jyw.com
设一批优秀学术团队,带动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后备梯队快速成长。
近年,为优化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学科结构,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观念,敞开大门面向全国延揽名师、招贤纳士,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的方式,建立人才会集机制,科学构筑人才高地,努力实现跨越发展。
学校改革、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和管理的模式,在继续大力实行优惠的引进政策的同时,逐渐推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和合同管理方式,拓宽人才培养、引进的渠道。除了依据有关政策解决两地分居的配偶工作问题,建立校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学校还独具特色地为德高望重的专家教授配备私人保健医生,并且提供免费体检和医疗。这些闪耀着人本理念的政策措施,体现了河南大学对受聘的院士、省级特聘教授以及黄河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的关爱与希冀,也是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各项工作的良好外部保障。
内外并重,立体发展。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学校同样注重现有师资力量的挖掘和培养。从20世纪80年代起,河南大学开始了与国外友好大学或机构的双边合作。多年来,学校向国外派出了几百名教师学习进修,他们回校后都成了教学和科研骨干,许多还成为院系或学校领导人。近年,这种势头有增无减。首先,学校鼓励青年教师“拜名师,访名校”,到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进修和学习;或以“联合培养”的方式,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在职攻读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
河南大学还以再分配改革构建价值体系。学校率先在全省高校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推出了目标责任制管理办法,努力实现教师队伍“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走得动”的良性循环。
一方面,学校提高了教师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努力完善包含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的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学校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收入水平,校内分配政策更加注重实绩,加大了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和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倾斜,努力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据统计,学校每年用于教师的津贴比例占津贴总额的80%以上,加上科研奖励津贴,高层次人才的收入更高。近年,学校教师发表的文章被SCI、EI收录的数量不断增加,获取的科研经费大幅度上升,定向、委培博士返校率在95%以上。
随着河南省人民政府《百年名校河南大学振兴计划(2011-2020年)》的出台,向着全国高水平大学目标稳步迈进的河南大学,需要更多“党鸿辛”“宋纯鹏”式的学者涌现,更需要学校以高瞻远瞩的战略性眼光和一以贯之的政策制度,为师资力量的立体开发提供支持和保障,从而为学校在更高层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编:思源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