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

更新时间:2024-03-25 点赞:34224 浏览:15796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如今的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非常少,主要表现在,他们知道西文的情人节,但鲜有人知道中国的乞巧节;他们都知道圣诞节要干什么,但很少人知道中国传统的新年的来历以及所存在的意义;甚至于重阳节、中元节等节日,很少有人清楚了解这些节日背后美丽的传说;很少有人清楚为什么年龄可以用豆蔻、垂髫、知天命等来表示。我国传统的一些东西为什么青少年都了解甚少呢?

一、来自社会的影响

长久以来,社会价值观在悄然地发生变化,人们为了生计,为了金钱,越来越忽视传统文化,因为这些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传统节日并没有被纳入法定节假日,只是近几年才有所改善,同时,很多传统文化都在逐渐消退。除传统节日外,还有各地的一些风俗、民俗,如婚丧嫁娶等等,背后的文化底蕴或传奇故事更是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线,以金钱为衡量标准的极端价值观也使人们越来越疏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家庭教育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70后和80后这一辈人成长的环境基本上是中国改革开放,一切向“金钱”看的时期,他们中的一些人没有受到过好的教育,也没有机会来接受父辈们口口相传的文化传承,因此如今作为父母的他们也很少能让孩子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缺失就不可避免了。

三、学校教育教学的现实状况造成的

当今的学校教育,分数成了评价一个学生是否是好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一个有出息的人首先源于:论文网www.618jyw.com
应是品德高尚的人,然后才是学识渊博的人,中国古代称这样的人为贤士或士。但是由于当今的升学考试并不带有“品德”这一项的评价,因此,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倾向于分数的教育,而把更为重要的“德”育给忽视了,而“德”育中很多方面包含着传统文化,如古人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孝敬父母、尊师重教等等。但在分数的诱惑和压力下,学校教育不得不向分数倾斜,因而就出现了分数高但其价值观、人生观甚至道德观有所偏向的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本人认为作为中学语文的教学,除却语言文字的教授之外,还应该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授与传承。
中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学习知识时,应有机会接触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在现代中学所开设的科目都应是为了塑造有智慧的人为目的的。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每个学科都有责任关注他们的情感价值观。语文教学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渗透不同方面的文化知识,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在看电影细节中就可以加强对自己国家历史的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情。除却对爱国思想的根植,同时也应在语文教学中重视青少年的品德教育,教学中可借助作者简介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由朱自清的骨气,联系到不受嗟来之食的那些古贤人,以他们的品德来感染现代中学生,给他们树立榜样的力量。再如,《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涉及中国古代的礼仪问题,学生通过学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就更深了。
在传统文化中,戏曲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八年级人教版教科书中就有一个单元是关于戏曲的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若能将中国各地戏曲片段放给学生听,让学生自己听听、学学,自己动嘴唱唱,我想这样他们对戏曲的印象就不仅仅是停留在一个概念上,而是有了深刻印象。
当然,传统文化包括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一些精华的东西,在往日的口口相传中,有些东西可能被遗忘了,有些东西则发展了,那么那些好的被遗忘的东西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当中渗透进去,如语文教学中渗透进中国传统的节日的习俗等等,这样的渗透会让学生了解本国的传统文化,让他们对本国的文化有所认知,并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对其有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不仅有助于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也能扩大中学生的知识面以及改善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素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民的爱国是非常重要的,而只有对本国的文化有了认同感,才能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这与现在所提倡的人文教育是相一致的。让我们行动起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吧!
(责任编辑韦淑红)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