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语感文言文教学中语感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24 点赞:33774 浏览:15736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宝殿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所占分量相当重。可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以前总是习惯于逐字逐句地串讲,然后翻译成白话文,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死气沉沉,抑制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再者,从教材所选的文言文来看,文章都是历代各种文体中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最能代表中国语言文化的辉煌历史,如何让学生被它的魅力所吸引,被它的伟大所震撼,我认为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因为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一种综合性吸收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的一种丰富的理解力。文言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品出文言文的灵性美。为此,我在文言文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

一、朗读课文,激发语感

“语感中心说”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突出两个环节,一个是感受的实践,另一个是旨在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而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主要是读。文言文教学中特别注意“美读”“烂读”,即通过形形色色的读来激发学生语感。
1.范读。即通过教师(或借用录音磁带)声情并茂的范读来吸引、感染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在听读中仔细品味作品的语气、声调、节奏,从而感知其意蕴情趣,唤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激发其诵读的。比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我首先自己用动情的语调示范朗读课文。诵读时,语音的轻重,节奏的快慢,情感的褒贬,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就能品味文本词语的精妙、语言的警策、句法的变化,能欣赏到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的壮阔美景,更能体会到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达到了与作者同喜同忧的境界。
2.学生齐读。齐读能使节奏分明,气势一致,迅速创设情境,形成强大的感染力,就连平时不想学古文、阅读能力较差的那些学生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融入阅读之中。因此,齐读能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学习古诗文的热烈气氛。如齐读刘禹锡的《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句子对偶押韵,长短不一,读来朗朗上口,全班齐读,感染更强烈。再如,读周密的《观潮》“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通过齐读更能突出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观,学生就在齐读的气势感染中培养了语感。
3.悟读。此法最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同的学生感知能力、审美观和审美情趣不同,在朗读时会有不同的感受。悟读就是允许学生的感悟有深浅和多寡之别,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意见和感悟,让他们在课堂中大声、自由、率真地读出对课文的理解。
4.背诵。背诵课文,积累文言文对学生培养文言文语感是极其有利的。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人一生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最佳时期。尤其是短小精悍的骈赋片段,优秀的骈赋往往内容丰厚,词章华丽,行文流畅,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特别适合学生背诵。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阅读面的扩大,知识的丰富,学生对这些已经“吞下去”的“精髓语言”通过不断的反刍和揣摩,将会有新的领悟和体会,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文化认同感也将大大增强。背诵积累定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比较揣摩,增强语感

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不深奥,却用得传神,可以通过比较、反复琢磨引发语感,达到意会。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比较,不仅能提高他们对词语的感知能力,而且能使他们懂得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如教学《始得西山宴游记》和《醉翁亭记》时,由于作者柳宗元和欧阳修都是被贬文人,两篇文章都是寄情山水之作,且两文同时选入初中语文同一单元,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比较法紧紧抓住一个“醉”字,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
A.找出两篇文章关于写“醉”的句子。B.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因何而“醉”。
问题的难度并不是很大,学生很快便找出了柳宗元文章的两次“醉”:一是往日之醉,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二是西山之醉,“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作者初见西山,就被那高崖下的景象震惊,所有的景物都聚摘自:硕士论文开题报告www.618jyw.com
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西山“怪特”“特立,不与培塿为类”,西山壮美奇特却被遗弃荒野无人欣赏,不正与作者卓尔不群,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如出一辙吗?欧阳修文中也出现了三次“醉”: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滁州,在作者笔下是个风景奇美独特的地方。“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奇,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二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宴饮之乐,作者从捕鱼酿酒写起,别有情致。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无论是肉还是菜,都是就地取材,不用外做。这样写,意在夸滁州的富足,宴饮的野趣,野餐的简朴,更兼有政治清明的自得意味。
三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章,太守也”。太守既知“禽鸟之乐”,又知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真是其乐融融,其乐无穷啊!这样,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很快领悟到“醉”的文化内涵:柳宗元的醉是麻醉;欧阳修的醉是陶醉。可见,比较揣摩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感受言语,领悟语感

“感受优秀言语作品的优秀言语是培养语感的摇篮”,这是王尚文老师在《语感论》中的一句话。所谓优秀文言文中的优秀言语应该是文中的亮点,文章的耐读、精彩之处。《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特别是文中的一句写景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这是文章的一个美点,也是教学的一个关键点,对它品得越深,悟得越透,文中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就越好把握。教学中,我采用了变换视觉,反复揣摩,玩味吟咏的方法。
其一,品修辞。我将该句中的“如”字及“盖竹柏影也”有意去掉,让学生与原句比一比,学生反复诵读几遍之后,问题的答案就自然明朗了:原句连用两个比喻句,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改后不但没了比喻,而且改变了文意,自然就不行了。这样对字词进行玩味,比较推敲,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其二,品情味。“积水空明”,写了水色的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横”,写水中诸物纵横交错,摇曳生姿;“盖竹柏影也”,文章徒然一变,用语出奇制胜,学生明显地感受到了作者笔下景色的淡雅,月光的转换,如梦初醒的情趣及文字的波澜节奏。
其三,品明暗。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月色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到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景象。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平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句不在写“月”,暗写竹柏影,明写月色清朗空明。通过品析,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语感。
通过尝试,文言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确实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能加强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学生一定能品出文言文的灵性美。
(责任编辑陈剑平)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