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几点思考关于历史有效教学一些深思理工

更新时间:2024-04-13 点赞:14858 浏览:6098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什么是有效教学?从主体因素来说,学生学会了、掌握了、提升了就是有效的“学”;从客体因素来说,教师的组织教学明确、设计合理、方法科学就是有效的“教”。当“教”与“学”恰到好处地有机融合在一起,就该是有摘自:毕业论文提纲范文www.618jyw.com
效的教学。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及听评课活动,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解读课程目标,树立有效教学的方向

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过程的方向标,倡导的方向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明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确定后,应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要利用它指导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的选择,要发挥它在评价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业情况中的作用。
比如,有位老师在讲《秦的统一》时,该课学习目标内容较多,我们易以此为标准向学生灌输,内容庞杂缺乏可操作性,而他把这些目标集中整合。一是抓住这节课的主题词“统一”。衍生出怎样统一、统一措施、影响等,其核心议题是“谁完成了统一”,所以,秦始皇才是学习的中心。人物是鲜活的,目标具有操作性。二是找到历史认识的落脚点——“建立统一国家的意义”。在学生探讨过程中,既完成了知识目标,又升华了情感目标。从这个理念来看,教学目标就有了预设的意义和衍生的价值。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既以课标为导航,又不拘泥于课标。

二、以趣导课,打开有效教学的入境之门

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上课时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要把呆板的历史说教课堂教学转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所以一节课的导入非常重要,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一次听北师大一附中魏老师的《国民大革命》,他的导课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横向来看,教师选取了一大会议的中心任务,日本纱厂雇佣童工的图片,甚至语文课本中夏衍描写的《包身工》片段,京汉铁路大罢工;纵向来看,以孙中山的斗争历程为主线,以孙中山的“三义”为导向,揭示出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板书课题),这为以后国民革命的胜利埋下了伏笔。这种“设疑”的导课方式具有很强的理性思考引导。此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

三、精工细雕,过程中落实有效教学

1.创设情境,提高效益

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我们先来看一项调查:通过视、听学习方式达到的效果如何,10%来自讲述,35%来自视觉,如果讲述加视觉就达到65%的效果。说明当人所有的感官被调动起来,记忆是深刻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境,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不良的情境会使人注意力难以集中,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积极良好的教学情境非常重要。
如何创设情境?(1)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如利用电脑、实物投影、电视、录像等多媒体进行图画展现、音乐渲染等,这样可将枯燥、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2)以“情”入景的方法。教师利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当这种情感、情绪感染学生,引起师生共鸣,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细节,深化内容

细节决定成败。教学更要注重细节,还要在细节中体现重点。讲《国民大革命》这一课时,在北伐战争中插入一张贺胜桥的油画,让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桥下水柱的高度,分析其寓意,体现将士的勇往直前,为北伐的胜利又埋下了伏笔。

3.善于提问,启发思维

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善于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激疑启思、活跃思维,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好的设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如讲“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不直接问,而是利用谭嗣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引导学生分析维新派“无力”的原因:他们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变法也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再引导学生分析维新派没有得到人民支持的原因:他们未提出土地问题,未满足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也没得到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没有提出反帝反封建,不能调动全民族的力量。变法失败的命运在所难免。最后,还要引导学生从反面分析变法中顽固派的强大,也是变法失败的一个原因。这样,不仅让学生全面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而且在问题的探讨中,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启发了思维。

四、自我反思,完成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

我们都是奋斗在教学一线的老师,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多年的教学经验。新的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定的落差,真正把握理念需要不断反思和亲身实践,从而形成新的认识。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1.反思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来修正,避免目标过高或过低,看自己对课标的完成情况如何,能否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反思内容

从深度反思,是否只停留在课本上的一些内容,有些知识是否涉及或拓宽,是否使学生人人都吃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广度反思,根据课改的要求,学生除了课本外,还有校本教材,是否相应地拓宽了教学内容。

3.反思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训、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基础对教学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总之,有效的教学是一项“双修”活动,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通过学习、反思、实践,让教学更有效。
〔责任编辑:高照〕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