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为主体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从学生为主体

更新时间:2024-03-03 点赞:7323 浏览:2364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伴随新课程改革运动的深入开展,当下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正发生深刻的时代变化。越来越多的师生认识到历史的学习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要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师生互动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仁探讨。

一、教师要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皆以“传统教育”为主,即以教师的讲授、板书、示范为主,学生只要把老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全盘接受,再反馈到考试的卷面上来就行了。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课堂主体的思想,并且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历史课堂教学。
二、教师要努力追求营造平等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与活动,并在师生交流与互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生动的课堂教学。教育学家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也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唤醒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注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形成开放的教学环境,增强学习中发现生成的浓厚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初二历史课《辛亥革命》中,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在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占主要地位,反方则认为失败的一面占主要地位。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最终由我出面提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然后和学生一起归纳: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的权利,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民国成立源于:论文www.618jyw.com
后,国民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因而辛亥革命成功了。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味到了主人翁的乐趣。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所以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对此,我的体会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主宰者。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会学”。
例如: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学习完后,我指导学生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以深化学生认识到三个条约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多方面所造成的危害,并对我国社会性质所造成的影响。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通过这一堂课,学生不但当堂掌握了三个条约的内容,还学到以后遇到相关问题的分析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践行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既感使命荣耀,又深知重任在肩,我将在不断学习,反思,充实,积累的过程中,不断感悟新课程的精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五烈镇广山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