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教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

更新时间:2024-04-03 点赞:8168 浏览:3249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论文摘要一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近况
自1995年原国家教委提出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以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已成为各高校的普遍共识。其间,有关文化素质教育的基地、人才培养方式革新实验区、精品课程、规划教材和专题网站等相继建成并投入利用。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力开展,有效推动了我国高校在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等方面的革新,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能力和素质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成绩背后也有着隐忧。横览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进展方式,主要是在“增量”上作文章,即在不转变传统课程系统、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的基础上,增设若干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或讲座,组织第二课堂活动,营造校园文化等。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五种形式:(1)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案例,开设若干门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规定学生必须修读一定数量的学分方能毕业;(2)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各种学科竞赛及校园科技文化活动;(3)依托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活动;(4)创办讲坛论坛,组织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编辑出版专刊专著;(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文化育人氛围。以表象上看,形式很多样、内容很丰富,但深层浅析不难发现,外在的虚表化的活动多,内在的潜移默化式的渗透少。文化素质教育在为数不少高校被定位为专业教学的补充,被认为是政工干部、学工干部及学生辅导员的职责,专业教师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参与度不高,只教书不育人的近况比较突出,专业教学与文化素质教育彼此泾渭分明、各行其是的不足严重。专业教学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必须由表及里,在做好“增量”建设的同时,亟需在“存量”革新上取得突破,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历程,方能将文化素质教育有效向纵深推进。
二结合专业教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面对的现实困境
1专业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有着结构性缺失,不擅长结合专业教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
结合专业教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首先要求专业教师本身具备文化素养。但现实中,由于高校教师大多是在专业教育的氛围下成长和进展起来的,他们求学阶段接受的是纯粹的专业教育,毕业后以事的也主要是与专业有关的教学及科研工作,自身的文化素养缺乏沉淀和积累。有些教师虽然在专业领域的造诣很高,但是涉足文化素质教育时,能力不一定突出,有些甚至难以胜任。实践层面,理工类教师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素养不高,文管艺术类教师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缺乏的现象十分常见。教师本身文化素养的结构性缺失,使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师资配置和教学组织面对困难,硬性要求他们必须承担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其结果是教学内容被退化为专业课的“概览”或者“浅说”,教学目标被异化,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很难上升到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层面。
2学校考核评价机制不配套,专业教师不乐意结合专业教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
目前,高校对教师的业绩考核与岗位评聘主要以科研为导向,教师所承担科研项目的数量及级别,发表论文的数量与档次,获得科研奖励的等级等数据是考核的硬性指标。对教学工作的评价由于成果显示度低且难以量化,一般只考虑课时工作量、教学事故、学生评教分数等指标,对教师教学精力的投入及教学质量的优劣等要素缺乏体现。教师承担文化素质教育需付出的劳动比单纯讲授专业课程显著增加,但对自身的专业成长和提级晋升等切身利益却推动不大,导致一线教师结合专业教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能动性不足。为了实现自身现实和潜在利益的最大化,一线教师倾向于以先科研后教学,先探讨生教学后本科教学,先专业课程教学后文化素质教育(通识课程)教学的原则分配时间和精力,主动关注、潜心探讨并全身心投入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教师不多,尤其是知名专家、教授及学科带头人能够主动参与其中的更少。实施历程中,承担文化素质类课程教学及活动组织的教师主要是教学经验和资历尚浅的青年教师,以及部分教学工作量不足的教师,高水平教师普遍不乐意费心又费力地结合专业教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使得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一直在低水平徘徊。
3学生专业情结浓厚,专业教师不容易结合专业教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日趋细化,不同的社会分工意味着将毕业后将以事不同的工作,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专业教学是人们适应社会分工的必定要求,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仍然是一种专业教学,与这相关的专业课教学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占有绝对的优势。受浓厚的专业情结的影响,学生们倾向于以实用、功利的观点来看待文化素质教育,将上大学作为获取更多物质利益的手段,对即时的、能够获得可靠的收益的、能使自己在就业市场上增加竞争筹码的技能性课程、工具性课程感兴趣,热衷考取各类等级证书或资格证书,“脚踏实地”的精神有余,“仰望星空”的情怀不足。为数不少的学生在思想上对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的学习不重视,将其视为可有可无、混学分的点缀性课程,选课时凭兴趣、凭感觉,上课时敷衍应付。此种情形下,教师结合专业教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努力往往费力但成效一般,且不容易得到配合与认可。学生功利性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了教师们参与教学革新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增加了教学组织的难度[3]。
4以专业为导向的课程系统设置,不利于专业教学与文化素质教育相融通
当前,各高校基本上都以学科为中心,以专业(群)为单位进行院系设置,课程系统以系统讲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为导向,教学历程中重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时至今日,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认为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无非是让理科学生学一点文科的知识,让文科学生学一点理科的知识,或组织几次参观访问及社会实践活动,以而使学生具有广博一些的知识面而矣。在绝大多数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实施历程中,专业课程单纯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弘扬,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则以粗线条的概论讲授和原理介绍为主,浅尝辄止,教而不化的近况突出,教学目标流于形式,二者很少进行内容整合和教学互动。
三结合专业教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
1改善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使专业教师乐于参与其中
结合专业教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任课教师既要有精湛的专业造诣又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教学历程中不仅要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又要挖掘其中的人文或科学内涵并有意识地因势利导,工作强度显著增加,但高校现行的岗位绩效考核机制,主要以课时数等显性指标为评价依据,对教学精力投入及教学质量等隐形指标的较少考虑。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仅凭教师个人的热情和奉献精神,偶尔尝试,也许可行,持续推进则难以维系。为此,高校应正视现实,充分尊重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制定有利于激发教师立德树人、踊跃参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办法,全面优化岗位考核、业绩评价、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进修与培训政策等管理制度,把教师的教学精力投入、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纳入评价系统和奖励范畴,使教师的付出能得到充分的价值体现,通过奖优罚劣,提振一线教师参与教学革新,有意识地结合专业教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川师范大学在此方面已做出了积极地探讨。该校出台的文化素质教育实施意见(试行)规定:凡担任美育学校艺术技能课程的教师的工作量计入岗位工作量,学校在职称评定、考绩评优中充分考虑他们作出的贡献。学校在“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课程奖”、“优秀课堂教学奖”和“优秀教材奖”的评选中,增加专业教学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评选内容[4]。
2提升专业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执教技能,使其有能力参与其中
育人必先育己,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其文化素质和教学能力直接联系着教学的成效。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的融合与渗透能否真正落到实处,既取决于教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也取决于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只有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升了,才能在论述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历程中熟练引用或讲述与专业知识相关的人文精神与科学内涵,有效地在专业教学中进行渗透。固本必先强基,面对专业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并不擅长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近况,单纯的政策激励只会造成专业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必须通过岗位培训、课程进修、学术研讨等活动来逐步进行解决,特别要转变专业相对狭隘的专业教育理念,引导其立足科学教育但要超越科学教育,把科学当作文化来教,把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塑造渗透到学科专业教学中,达成把科学作为一项与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所体现的最根本的文化精神的境界[5]。华中科技大学在此方面已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该校组织教育科学探讨院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对该校100多位优秀的专业课教师进行专题访谈,编辑《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案例汇编》,总结提炼出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的八种主要方式:起于知识、启迪精神、渗透美育、行为互动、营造氛围、以悟导悟、以人为本、止于境界;出版《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一书,为一线师生的教学革新提供指导;向全体教师举办系列经典名著读书班;不定期地举办“人文沙龙”吸引来自不同院系、专业的学者、青年教师,通过自由论辩和不同学科思想的碰撞,开阔教师的思维和视野,引导他们跳出专业的圈子,推动多学科交融[6]。
3引导师生更新教学理念,使师生主动参与其中
专业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支最广泛,最直接的力量。学生知识的开拓、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课教师。现实中,基于学科建设、专业进展、求职、考研等现实利益的驱动,高校专业课教师的关注点和学生的兴奋点都是专业课程的教与学。专业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旋律,无论学生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何丰富和多样,都无法替代专业教学的主导作用和中心地位。但以学生心智成长和长远进展来看,仅有专业教学,难以成为完全合格的人才,文化素质教育对学生专业素养和身心素质的养成和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若在专业课教学历程中忽略或排斥文化素质教育,寄望学生在专业教学这一主渠道之外,通过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团和社会实践,学习几门文化素质教育课或听几次讲座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实际效果必定有限。事实上,每一门专业课程中不但蕴涵着丰富的专业思想,也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文化素质教育素材,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的历程中能否有意识地挖掘与有效利用。南开大学数学文化等系列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实践已探讨出比较成功的范例。该课程不以数学的知识系统为线索来组织教学,而是以数学典故、数学不足、数学策略、数学观点、数学思想等角度切入教学,把深奥晦涩的数学知识上升到观点、精神、策略、思想层面,以文化和哲学的角度反观数学进展中的规律,使学生深刻了解历史上的重大数学事件,领悟科学家、数学家的情感、品德和价值观,认识社会进步对数学的推动作用,感受数学进展对社会文明的推动作用。北京大学叶朗教授认为,这是“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典范”[7]。
4加强课程系统和教学目标整合,使师生有效参与其中
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结合专业教学中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在解决好机制保障、政策激励、师资培训的基础上,还必须加强课程系统和教学目标整合。高校的人才培养不是为了用各种事实塞满学生的头脑,而是要提升其心智,培养其有效深思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文化素质教育即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引导其学会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深思与交流,其教学目标不仅应在专门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中体现,而且应该在专业课程系统中体现。深入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在建立健全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系统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二者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等方面的整合,挖掘专业课程本身蕴涵的人文思想和科学素养、将文化素质教育理念融入专业教学的全历程,明确各项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具体目标及实现路径,使师生的教与学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汕头大学在此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该校以在专业教学中贯彻和体现“有志、有识、有恒、有为”的育人思想为目标,在2010级本科课程计划修订历程中,以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三个层面构建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每个层次都对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提出具体要求。学校人才培养具体划分19个二级目标,每个二级目标又分解为若干目标,并明确规定每个目标的实现途径与保障机制,有
效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8]。
参考文献
周远清.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高等教育进展的必定要求[J].中国高教探讨,2002(12).
龙永红,叶春云.高校人文教育的路径浅析[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范希营,郭永环.结合专业教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J].科技革新导报,2011(2).
[4]四川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网站gqt.sicnu.edu.cn/base/index.asp.
[5]赵冬梅,骈岩杰,赵斌.教师在教书的同时如何充分发挥育人功能[J].首都教育学报,2009(4).
[6]余东升,尹晓龙.以论述引导实践以实践丰富论述———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探讨院的文化素质教育探讨[J].高等教育探讨,2010(9).
[7]顾沛.南开大学的数学文化课程十年来的探讨与实践———兼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中国高教探讨,2011(9).
[8]王伟廉,马凤岐,陈小红.人才培养方式的顶层设计和目标平台建设教育探讨[J].教育探讨,201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