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提高效率

更新时间:2024-01-31 点赞:27527 浏览:1296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笔者以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在应试涡里挣扎了多年。“老师讲,学生记;老师考,学生背”,一成不变,周教育的漩而复始,高耗低效,已为师生所深恶痛绝。可是当新课程真正来了,帮助我们转变近况的时候,我们又在新旧课程的交织冲突中患得患失,裹足不前。但浩浩荡荡的革新教学论文大潮依旧汹涌而来,我们痛苦,彷徨,但我们还得前进。在前进中,我们学会了思索,学会了实践,学会了与学生一道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事实上,只有深刻变化了的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企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之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因而,变革课堂,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不可推卸的主要职责。

一、教学目的要明确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学生,这是最直接的教学目的。
教学应当为学生提供什么呢?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呢?一般人最直接、最朴实的理解是: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人类,了解社会,了解自然;让他们获得能力,获得未来生活必须的文化、科学、技术。实在,教育只是引导,培育的作用。正如我们疏通河道,只是为了让河水不致泛滥;我们稍加施肥和浇水,只是为了让花儿在自然中更美丽地绽放。我们仅仅教育孩子本质的善良和做人的道理,至于人生的道路何其宽广,我们必须让孩子们自由地选择自己人生的方向。
以宏观上把握教学目的,以中观上明确教学目标,以微观上本节课要完成什么学习任务,准备达到什么目的,教师要十分清楚。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清楚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所达到的目标与水平。

二、知识呈现要多样

大多数知识不是教给学生的,而是导给学生的。这是新旧课程教学的最大区别之一。如何引导学生去自主思索和发现不足,浅析不足,直至解决不足。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不断创设不足情景,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索、讨论、练习、游戏、提问中接近或达到知识(真理、规律)的四周,而不是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故而在知识呈现的方式上,应考虑下列原则:
一是铺垫性:现行教材编得很简单,这既是坏事,也是好事,它客观上留给了老师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而不是以前的程式化教学,教师只要以本为本,照本宣科。
二是梯度性:知识本身是由易而难的,因此教学也应该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具体可感的材料或活动出发,先在不足讨论、练习演算、实验设计和操纵中获得初步的感性熟悉,然后再结合这些材料,逐步引导学生思索一些理性的公理、定理、法则等,这样学生就能够像爬台阶一样拾级而上了。
三是激发性:教师上课设计的不足、不足情境、练习、实验或其他学习活动,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惟有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思索知识的真伪及其来源,才能质疑发问,才能刨根问底。也只有学生思索探讨后获得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老师直接教给学生的知识,学生并未真正获得知识。譬如课堂教学中的一题多解、变式练习、逆向思维练习、生活万花筒、生活知多少等都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
四是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不管你承认与否,一个好教师,一定是调控和引导学生的行家,而不是滔滔不绝的讲师。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呈现知识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际的认知水平以及在学习中可能碰到的困难或障碍,学会猜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论文,站在学生的基础和角度上,有针对性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学习活动,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教学要化繁为简

特别是语文,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苦,大家早已习以为常。苦干固然重要,但“埋头苦干”,还要“抬头看路”。很多知识看起来是杂乱无章的,但细细考究起来,并非如此。人们的认知规律,无非是以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西方人大多运用演绎法,中国人大多使用归纳法。为了适应这种现实,我倡议老师在探寻规律和总结策略上,多用归纳法,通过一类材料,归纳出普遍规律和一般策略,同时也找出特殊规律和不常用的策略。而在革新教学论文能力的培养上,则可采用演绎法,即让学生先猜想结论或设计实验案例,通过论证或实验来探寻规律和策略。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规律和策略,自己必须首先理清思路,不断总结,把大量纷繁复杂的知识梳理成“知识链”和策略集,以而化繁为简。教师假如不总结,学生就会陷入茫茫题海,就会“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甚至会出现教师不讲学生可能还会,一讲反而更糊涂的现象,教师的作用可谓大矣。常言说:主帅无能,累死三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是主帅,要学会指挥战争,而不是自己冲锋陷阵,更不能做糊涂将军。

四、专项练习重实效

人们对知识的熟悉是不断深化的,才能熟悉到它的真谛。学以致用,学是为了用,只有用,经常用,才不可能一学就都会。特别是对一些重点和难点的知识,只有在反复学习和运能学得牢,学得深。更何况现在还考解题速度呢?所以练习很重要,但怎样的练习才能事半功倍呢?一要探讨学生的实际水平,所选择的练习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学生大多数都会做,自然学习就会有兴趣,做题目的质量也就会提高。二是题目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不足,或针对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或针对考试的要求来设计题目。这样的题目可以有效地检测出学生掌握的情况,正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业情况教学论文,进而启发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及时弥补教学中的不足。三是在注重题目的质的条件下,要保证有一定的量。“熟能生巧”,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特别是对于基础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来说,一遍两遍是解决不了不足的。就像我们见到一个陌生人,见一次印象不深,见的次数多了,自然就牢记在心了。还是说刚才的那位教授,作文课上到最后,那么怎么讲直接描写呢?怎么让学生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来写“活”一个人呢?这时王老师让自己当起了免费模特,要求学生用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来说说他,写写他。学生马上投入积极的思索和讨论中。听到学生的描述,看到学生的文章,所有人都明白这是一节很有效很成功的课。学生出色的发言、学生作文的顺利完成使这节课圆满的达标。这样的专项练习是围绕教学目标的,具有很大的实效。当然也不能过多地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现在人们常说“反复是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语文教学固然不可能像数理化那样,知识系统完整清楚,公式、定理、策略一应俱全,但假如我们能不断明确教学目的,知识的呈现力求多样化,教学力求化繁为简,专项练习注重实效,就一定能降低语文教学的能耗,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