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常态下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更新时间:2024-04-04 点赞:16113 浏览:705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教学联系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要切实保证常态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潜心与文本对话,掌握学生进展动向,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及时反思,总结得失,并真正做到常态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完美结合。
[关键词]常态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保证
“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由此推及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在班级授课这种组织形式下,语文教学能实现预期目标,效果明显。衡量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应重在学生的学习质量。
不可否认,我们平常观摩的市级以上的公然课、研讨课、比赛课,课堂教学质量都较高。这样的课是特定状态下的焦点,备受关注,经过一次次的打磨,凝聚着集体的聪明。然而,这样的课堂在平时的教学中并未几见。而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有的内容单薄,结构松散,过分注重朗读与感悟,弱化了思维练习;有的花里胡哨,东拉西扯,其他学科的内容过度整合,削弱了学科特点。如何切实保证常态下语文课堂教学妁有效性,这个不足值得深思。

一、课前准备——保证常态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条件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提高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在课前下功夫,即深入探讨教材和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案例。
1.潜心与文本对话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浅显,语言比较直白,尤其是低年级课文三五句话。曾经研读过不少艰深文学作品、取得较高学历的教师,一定要重视对教材的探讨。教师要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揣摩教材编者的意图、教材的结构系统;对于单元教材,要掌握其重点、难点;对于一篇篇课文,更是要潜心探讨。只有教师与教材的专心对话,才会有学生与课文的真实对话。教师探讨教材的感受、体验全面、深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有基础。如一年级教材《家》一课,这是一首儿童诗,只有短短的两句话,第一句话用学生生活中可感可知的事物作比,让学生跳出头脑里固有的自己的那个小家的概念,对“家”先有广度的了解;第二句话启发学生感受到祖国事我们的家,没有祖国的哺育培养,我们就不可能健康幸福地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就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对“家”再有深度的理解。只有教师读懂了教材,才有可能指导学生读懂教材。
2.充分解读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进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布满活力的孩子,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索、灵感介入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中主要的一部分,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语文课堂教学要保证有效性,必须仔细揣摩学生课堂的学习情景,删繁就简,做好教学案例的预设。教师要探讨学生的智力背景和非智力背景,尤其是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要善于在新旧知识之间为学生搭建桥梁。如五年级教材《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中有一个词语“闹嚷嚷(rāng)”,在学生的记忆里,一定已有“嚷(rǎng)”这个读音,为什么在课文中读第一声呢?只要适时地让学生以头脑中调出“沉甸甸、绿油油”等词语,不需要过多地讲变调的知识,“闹嚷嚷”中的“嚷”读第一声的不足就迎刃而解了。
3.精心设计教学预案
网络的普及,使得丰富的教学资源信手拈来,其中不乏名师关于教学设计的倾力之作。假如奉行“拿来主义”,整堂课照本宣科,即使再优秀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且探讨教材与学生就失去了作用。教师既要探讨书后习题,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揣摩学生学习课文可能会碰到的不足,制定出公道的教学目标之后,再参考、鉴戒别人的教学设计,在自己的教学预案中充分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学会学习,让即将实施的多边对话布满与聪明,布满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如研读了四年级教材《珍珠鸟》一课,我参考了很多资料后,斟酌再三,以“说说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为教学主线,代替了原先“以哪些地方体现出珍珠鸟的可爱及我对珍珠鸟的喜爱”的教学主线,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的后四个自然段(全文的重点段),力求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人格熏陶和思维练习均能到位,课堂效果达到最大化。

二、课堂教学——保证常态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要教给学生什么,让学生获得什么,都在课堂。课堂上既要有教师“主导性”的彰显,更要有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有高效率。
1.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新课程夸大在教学联系上“教”要推动教学论文“学”,而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没有否定“教”,但是对“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凡优秀的教师,在他们的课上,内容深一些的课文,能提弦撮要,上得深入浅出;平白一点的,能浅文深研,上得厚实有味。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眼里始终要有学生,讲在需讲之处,拨在应拨之时。
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第一课时,体感知课文之后,我便让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解决一些相对轻易的不足,如词语的理解等。学生提出的与“我”预设一致的有深度的不足,或统领全文学习的不足,如“孩子小小的身躯里怎么会喷发着太阳的香气味?”“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等等,我加以肯定,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适时的提出并加以解决。阅读教学的课堂,需要一个一级不足一通到底,在探讨探求其结果的过程中,必然要先解决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就像是树的主干伸出的枝叉一样。作为教师,头脑的不足脉络图要清清楚楚,“枝叉”不宜过多。在一级不足“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确定之后,我分别设计了三个二级不足,即:“颐和园的‘儿童多处’指的是哪些地方?”“怎么看出冰心是‘只拣儿童多处行”’的?“儿童多处怎么样?”这三个不足解决好了,一级不足的解决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在二级不足下还有不足。教师摒弃烦琐的浅析,不足设计得精当,指导得法,主导的作用就彰显出来了。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应把学生放在生动活泼地主动进展的位置上。让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课堂学习之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标尺。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效率就会很高。所以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整个身心都得到解放,在教师引导、帮助和推动教学论文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年级教材《莫高窟》一课,教学之前我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莫高窟的资料。结果学生以网上下载了很多资料,还提议假如这一课在网络教室上,效果一定很好。我接受了学生的倡议,让他们自己找合作伙伴,根据课文内容,动手制作课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行动起来。他们制作、展示与讲解课件的过程,不知不觉地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教师把这一过程组织好了,与学生心心相印,水融,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反思——保证常态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延伸

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无论是行家里手,还是年轻教师,在各自的熟悉层面上都会发现不足,都会留有遗憾。假如不及时反思,很多感觉稍纵即逝,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会出现类似的不足,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之余,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让自己像过电影似的再现课堂教学的情景,及时捕捉不足,记下得失。如二年级教材《梅兰芳学艺》一课,我对“京剧大师”一词,在课堂上仅引导学生理解到“京剧唱得好的人”即止,课后思索总觉不足,又上网查阅了关于梅兰芳的很多资料,感到他之所以被称为京剧大师,不仅由于他京剧唱得好听,还由于他人格非常高尚。我把这一熟悉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传递给了学生,同时也提醒了自己,课前还要做更为充分的准备。
充分备课,潜心与文本对话;深入了解,掌握学生进展动向;精心设计,引导开展多边对话;课后反思,及时发现有着不足……只有真正做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才能保证常态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