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更新时间:2024-04-02 点赞:16706 浏览:7146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几年来,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我国所推行的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的成效。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其目的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进展。顺应素质教育所带来的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课堂教学的新变化。新课程的实施就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关注过程策略和情感体验。但在农村中小学,很多教师却不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始终摆脱不掉传统教学观念的桎梏,死守传统教学的阵营,上课还是照本宣科,搞“满堂灌”,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关注学生的思维,不关注学生的情感,以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毫无生气,教学收效甚微。值得一提的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只懂得读“死书”,而不能活学活用,甚至变成审美观和道德观的“低能儿”。如写作文,有些学生“文”是作了,但字里行间缺乏情感,语句生硬,选材不当,把一些粗话、坏事都写进去了,毫无思想性可言。学生写出这样的“丑”文与他们缺乏正确的审美观是不无联系的。可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势在必行,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就是语文教学。初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自觉摒弃传统教学的旧观念,树立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新理念。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运用美学原理和法则来教学语文和塑造人的教育,寓审美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增强语文教学魅力、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注重诵读,在诵读中进行审美体验

教育家叶圣陶早在60年前就批评当时学生“吟诵功夫太少”,谆谆告诫国文老师,学生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
是理智的理解,而且是亲切的感受,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才能终生受用不尽。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些讲的都是诵读的好处。语文教材所选课文,都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教学中,假如我们能充分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运用多种方式美读课文,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就能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得到精神上的洗礼,也能调动学生主动介入阅读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课文《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气力的文章,为了便于教学,我带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进行上课。在检查预习情况,扫清生字障碍后,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朗读,当画面展示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伴着一声声强劲激越的鼓点和朗诵者声情并茂的朗诵,学生们神情有些激动,他们看到了:黄土高原上,那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爆出的那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迈、多么火热的舞蹈—安塞腰鼓。感受到一股气力的迸发,一种原始的自然的生命的流露,人与气力的合一,与生命的合一,充分地感受到生命和气力喷薄而出的神韵。在听了视频朗读之后,我给学生谈谈听读后的感受,然后归纳朗读本文的策略和技艺教学论文,最后让学生或个别读,或小组读,或集体读,以美读的方式品味文中的意境美。教学这篇课文,假如只是字词段篇的浅析,学生能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壮阔与豪迈,进而激发对生命的热爱吗?显然是不能的。诗歌散文教学尤其少不了诵读,诗歌散文所具有的音乐美,非诵读不能体现。配乐诗朗诵,无论是对学生正确把握思想内容,还是感受诗歌意境,都会起到其他策略无可替代的帮助作用。

二、善于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的美感,不能只是感官刺激,而是对美的本质的理解。严格讲,没有理性熟悉和情感体验就谈不上真正的美感,美感是对客观事物美的反映,是对一定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情感体验。人是有感情的,或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或是对丑恶现象的怒不可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捉住时机,激发学生感情,让学生与文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是进行语文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要把握题材、体裁、思路、风格和体现手法的不同,采取相应的策略,调动学生感情,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如教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教师向学生讲述《白蛇传》的故事,使学生产生对法海和尚无比愤恨,对白蛇娘娘无穷同情的感情。这既为学习这篇课文定下了感情基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辨别善恶妍媸的能力。情感是开发智力和增强审美能力的催化剂,语文课不能没有情感。教学时,要使课堂气氛和课文内容吻合。如教《白杨礼赞》时感情要热烈、激昂,教《连升》气氛要诙谐、幽默。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培养学习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三、巧妙设问,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通过巧妙设问,启发思索,完成审美过程。对于叙事性的文字作品,如小说,其提问要紧扣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让学生以对作品的浅析中熟悉主人公的形象。如教《孔乙己》一文,浅析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时可设问:孔乙己断腿前后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有什么不同?断腿前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摸出九文大钱”,断腿后的孔乙己“黑而且瘦,盘着”,“摸出四文大钱”,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索,让学生明确:小说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奴役下个可怜的牺牲品,黑暗王国里一个被侮辱与被践踏的卑微的小人物。这样巧设不足,就能强化学生思索,提高他们的鉴赏美的能力。

四、狠抓关键词收到审美教育效果

优秀的语文教材是文质兼美的集合体,多数文学作品,现在还配有成套的音响教材。语文教材是“真”与“善”相结合的美的世界。诗歌中有情感美、音乐美,教文中有意境美、构思美,小说中有形象美、人格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狠抓关键字词的浅析,可以捕捉美的形象,收到美育效果。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有这样一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他们的思想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教师捉住这些文字,结合三个事例浅析,学生就可以深刻地熟悉到,这一组排比句以品质、意志、气质、胸怀四个方面,赞扬了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思想境界。这样,志愿军的人格美就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总之,语文教师要充分把握美的特点,运用正确的策略,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提高语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