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探讨素质教育

更新时间:2024-04-01 点赞:10608 浏览:4474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G62

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0)07-0172-01

摘要: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保持联系,教师以背后对学生进行援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解决不足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以使学生以后能自主地运用学得知识指导实践,力争适应社会的需要。关键词:语文教学素质教育思维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变教师的“讲”为“导”,变学生被动的听为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以而达到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目的,下面就几年的教学谈谈感受。

一、正确引导学生预习

预习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是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的预习能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强自我计划,自我熟悉取得学习的主动权,以而减少课堂学习的难度,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益.但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往往对知识熟悉不建全面,甚至不正确,这时,教师就要捉住时机巧妙地给学以点拨引路,能给学生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翠一村”的感觉,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学生身份与全班同学共同交流,引导学生议论,使学生获得新知识。
我教,《我的自白书》:一课时,有的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问,陈然在《我的自白书》中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而叶挺在《囚歌》中却说“我渴望自由”,这不矛盾了吗?针对这种情况,我正确引导学生浅析这两个“自由”,同一个词语言环境不同,表达的意思就不同,我把当时两个自由所处的环境比较浅析,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经过浅析思索.激烈的争论,发现陈然的“自由”是无耻叛徒出卖革命,出卖同志得到的自由,面叶挺在《囚歌》中所讲的自由才是革命真正的自由。

二、教会学生质疑问难

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发现不足,提出不足,解决不足的熟悉过程。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不足比解决不足更重要”。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质疑问难,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内容,只有学生会提不足自学才能深入进去,时间长了,我们还会以学生提出的不足中,了解学生熟悉进展的规律,并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我在教学中的具体作法是,经常给学生设疑,启发学生提不足,而后针对不足相互浅析。在讲完课之后,要留一些时间,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当学生提出有分量的不足时,便让全班学生讨论,以促使大家积极思索。对经常提出不足的学生,进行表扬,对说错的学生,赐与鼓励,对能提出有创见不足的学生给予奖励。如《丑小鸭》一课有这样一句话“……一群天鹅以空中飞过,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我是这样教学的。
教师:丑小鸭为什么惊奇、羡慕?
学生:由于天鹅长得洁白美丽.
陵师:丑小鸭惊奇什么?羡慕什么?
学生甲:他惊奇的是我以来没见过世界上竟有这么
漂亮的动物!他羡慕的是:“我要能长这么美丽那该多好”
学生乙:我要是能长得像他们那么漂亮,就再也不受他们欺负了。
通过我正确引导,学生能进行丰富、细致的想象,学生更能深刻地感受到丑小鸭当时在苇地里的孤独和痛苦,同时激起学生对丑小鸭的同情,以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上的间接经验达成的,而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已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就教学而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介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地去了解,熟悉新奇未知的事物,探求不同事物间的联系,在学习中发挥自己内在的潜力,不断提高创造性思维水平。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我在教学中留意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知识,如偏旁部首的演变规律,汉字的构字特点,看图观察事物,阅读课文的策略等。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运用汉字象形、会意、形声的构字规律,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创造性地理解字的音、形、义。在教学“尖”字时,我先把尖字分成“小”、“大”两部分,让学生考虑一头小,一头大的东西有啥特点,特別小的一头怎样,学时学生不约而同地说“一头小、一头大,小的一头尖”,这就运用会意字的规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尖”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偏旁部首一般有表示字的作用如“木”和树木有关等,我在教学中选典型字例让学生浅析,教给学生这些规律性知识,有效提高了他们浅析字形,理解字义的能力,有时学生还会有特别的见解。如赵佳同学浅析“漂”时说“三点水表示意思,票表示读音,是说衣服脏了,用水洗一洗就漂”,不少同学还总结了用刀“削”,用手“捆”,马大了能“驮”东西,要“洗”先用水等,形象地记住了生字,收到较好的效果。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不足的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能力,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培养其解决不足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保持联系,教师以背后对学生进行援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解决不足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以使学生以后能自主地运用学得知识指导实践,力争适应社会的需要。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