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组织实施

更新时间:2024-04-07 点赞:19127 浏览:8323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探究式学习”是我校(注:此处指浙江省苍南龙港四中,下文同)语文组近年来探究的教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优化与革新教学论文》下的子课题。它倡导的是以学生为本,学生充分自主、独立学习的过程,其主要目标就是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设开放性课堂,创设不足情境,激励学生自主合作、积极探讨,让学生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以而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愉悦中完成学习任务。本文三个案例以一个侧面展示了“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创设不足情境自主合作个性化指导和调控

一、背景与思索

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重点之一,其主要目标就是要转变教学中普遍有着的学生被动接受、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探究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进展,特别是探讨精神和革新教学论文能力的进展。”因此,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被作为一个课程的基本理念而提出。
探究式学习是相对于授受式学习而提出的,有专家以为它是一种学习的革命,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性转变。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为本,学生充分自主、独立学习的过程,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实施探究性学习呢?下面,笔者就近年来语文组老师探究性教学的几个案例,谈谈自己的见解。

二、案例浅析

【案例一】《羚羊木雕》(案例片断)
师:以刚才了解到的文中人物性格特点和文章情节中,同学们已经能够感受“主人公”有多无奈、多尴尬。主人公“我”真不知道应该如何走出这一困境,于是向全国各地的中学生朋友发出了求救信,希望大家能帮她解开心中的疙瘩。(教师出示“求救信”演示文稿)师再问“你们愿意帮助她吗?”
学生踊跃回答“愿意”。
师又出示三个不足,要求学生分四人小组开展讨论:

1.爸爸送我羚羊木雕,“我”把它送给了好朋友。我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爸爸、妈妈,坚持让我要回羚羊木雕,我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和伤害,假如你是“我”的父母,会有更好的处理办法吗?

3.你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是怎样处理的?

(几分钟后,学生议论声越来越大,情绪激昂,师指定小组代表发言)
甲组代表马上反驳:“我以为文章中的“我”这样做是不对的,由于木雕是爸爸以非洲带来的,应该比较名贵,不应该轻易送人。”
乙组代表马上反驳:“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木雕固然名贵,但是万芳是个仗义的朋友,她可以为“我”两肋插刀,“我”用木雕与她交换小藏刀是应该的,由于情义无价。”
师微笑着说:“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甲以为名贵的东西不应该轻易送人;乙以为木雕虽有价,但情义无价,是应该送的。除了这两种观点,还有没有不同的观点呢?”
丙组代表马上站起回答:“我觉得主人公做的不对,但理由与甲不同,我以为木雕是爸爸送的,木雕的身上具有不一般的作用,它代表着爸爸对“我”的‘爱’,“我”应该好好。”
(师点头表示赞同)
丁又马上抢答道:“老师,我觉得主人公处理事情太冲动了,她应该先想清楚再送。”
【案例二】比较阅读《乡愁诗两首》
生A:有人说,乡愁是一杯酒,醇醇的;有人说,乡愁是一轮月,明明的。海外游子的心中,总有那剪不断、理还乱,说不完、道不尽的乡愁。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女作家席慕容的《乡愁》,说说你们更喜欢哪一篇《乡愁》。(学生朗诵诗歌)
生E:我喜欢余光中的《乡愁》。
生F:我喜欢席慕容的《乡愁》。
生A:为什么喜欢?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点?
(学生讨论,但有疑惑)
师提示:同学们可以以内容、主题、语言风格、艺术手法等方面入手。
(学生豁然开朗)
生E:这两首诗的主题一样,但境界不同。余光中的诗把个人的悲欢离合与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境界更高。
生F:余光中的《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席慕容的《乡愁》呢,以新奇的比喻、超凡的想象力,表达了诗人的愁绪。
生G:余光中的诗体现了男子的阳刚之美;席慕容的诗展示了女性的阴柔之美。
(学生各抒己见,不亦乐乎。)
【案例三】品味赏析《绿色蝈蝈》片断
师:文中有哪些值得品味欣赏的优美语句呢?请大家细细捕捉,读一读,浅析一下。
(学生寻找语句浅析)
生1:“在这暗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的响声。”(学生朗读)这一句用词贴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蝈蝈的啼声比作金属碰撞的声音,形象生动地突出了蝈蝈啼声的清脆响亮。
生2:“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学生朗读)“纵身”、“追捕”、“飞起”、“逃窜”,动词运用得正确。蝈蝈捕蝉比作鹰捕云雀,形象地描写出蝈蝈的勇敢,文字很出色。
生3:对蝈蝈的称呼的变化,也体现了语言的生动。在文中,蝈蝈有时候被称为“狂热的狩猎者”,有时候被称为“夜晚的艺术家”,有时候被称为“歌手”,“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
三、启迪
1.创设不足情境是探究式学习的条件。探究学习的实质是解决不足、寻求答案的过程。因此,创设不足情境是语文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条件。不足情境提出的方式很多。例如,案例一中的不足是教师在虚拟一封“求救信”后引发学生思索,然后形成探究的不足情境;案例二完全是由学生自己提出的;案例三的不足是由教师直接提出的。这些不足情境的创设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路和对策,引起学生的熟悉冲突,同时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介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影响其情感和价值观,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2.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夸大自主合作。建构主义学习论述以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主动解决不足、建构知识的过程。上述三个案例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学习论述,案例一中对亲情与友情的看法和检验,案例二中对两首诗的意境艺术风格的领悟,案例三中对文本的感知、对语文的品味赏析,都来自于学生的充分自主的探究以及与学习同伴间的合作交流。这样的探究学习可以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感悟,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反思,深化各自的熟悉,也有助于激发各自的灵感,推动教学论文更深层的理解与体验。
3.探究学习的结果,要倡导学生个性的多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行为”。学生的个性心理不同,也决定了其阅读感受和欣赏体验的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三个案例启迪我们,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允许学生个性化的理解,还要鼓励他们多角度地思索、多元化的感悟,甚至提出相对立的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使学生的探讨精神和革新教学论文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4.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要特别夸大教师的指导和调控。语文课中的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学生高度自主的学习方式,那么,语文教师的作用是否可淡化呢?事实并非如此。以上述的三个案例中也可以得到印证:教师的“导”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教师更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导”的工作:一导探究情趣,即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二导探究方向,教师要提出或帮助学生确定探究的不足,并调控整个探究过程的走向;三导深度、广度,当学生的探究体验不够深入时,要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当学生思路受到局限时,要适时介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拓宽探究的广度;四导学生介入,教师要恰当安排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或交流研讨的时间和次数,保证让更多的学生有介入探究的机会。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和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才能激活并创造具有生命力的、生机勃勃的语文阅读教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