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开花结果

更新时间:2024-02-17 点赞:10863 浏览:45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思想性、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由此可见,不论是读写还是听说。都离不开一个“情”字。中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那些美文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无不凝聚了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在语文教学中。假如能以教材为本,以“情感”为教学的纽带。让教材传神,将学生带进丰富的情感世界,无疑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也会使我们的学生更具人文精神。

一、寻找引发点,孕育情感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无论是叙事、议论。还是抒怀,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思。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而教师的情感是把教材中的情感转化为学生情感的纽带。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找到对学生情感能起作用的引发点,以而创设情境,孕育学生的情感。
导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放图片等方式,触动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引人语文丰富的情感天地之中。如在学习《逍遥游》时,先讲述庄子临死时吩咐弟子。不让他们厚葬自己,说是以“天地为棺椁。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的形体归于天地,生死归于自然的旷达故事;在讲曹操的《短歌行》时,用“梦周公”和“握发吐哺”的典故导入;在讲李煜《虞美人》之前,先讲李煜与娥皇姐妹二人的传闻;在讲《登泰山记》时,先用多媒体展示泰山的风光。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一种鲜活的视听氛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愫。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也可运用创设情境、烘托气氛、巧设悬念等策略,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在讲《故都的秋》时,我首先带着学生一块感受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的《山居秋瞑》、欧阳修的《秋声赋》、峻青的《秋色赋》、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把学生带到那个意蕴丰厚的秋天,让学生在感受中步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样通过导语,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一开始就处在一种最优化的心理情感状态,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动力基础。
总之,公道的引发,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孕育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起他们学习的。

二、确定体验点,提升情感

根据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每一课都有与课文内容相一致的情感目标。因此,在学生有了直觉情感的基础上,教师还必须运用一定的策略和手段吸引学生“人情、入境”进行体验,使学生体验课文中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情感共鸣,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以而产生肯定的、赞美的或否定的、厌恶的情绪体验。体验得越深刻,情感越丰富;体验得越深刻,道德行为越自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朗读、比较、想象、移情等多种方式,确定学生的情感体验点,提升学生的情感。
不同的课文积聚着不同的思想与情致,针对不同课文的情感。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有人说:“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的《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这三篇文章,培养学生忠、孝、友的三种情愫。通过朗读李清照的《声声慢》,让学生感受国破家亡、流离孤苦的哀伤……而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可与席慕蓉的《乡愁》进行比较阅读,唤醒学生对故乡的怀念,带着相似的思绪走进课文,体验乡思,荡起情感波涛。
在读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地把作者的一些经历融入其中,就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情感。例如:在初读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后,尽情地讲苏轼的一生风雨。一生坎坷。讲他在宦海沉浮中的刚正。讲他对亡妻王弗的深深怀念。讲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与坦然,讲他“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真情告白,这样就使学生在深刻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再次熟悉人生,感受人生的艰难,并获得面对艰难时旷达的情愫。在讲《离骚》时,就讲屈原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美政”理想,讲他屡被放逐的忧愁,讲他为理想九死未悔的坚定与执著,讲他举身赴清流的无奈。以而激励学生珍爱生命,追求自己的生命责任,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永无止境地求索和奉献的爱国情感。总之,通过适时的讲解,更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学生由情感的客体上升为情感的主体,使学生真正进入“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三、把握升华点,移植情感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以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仅仅进行情感的体验,而是要借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道德熟悉,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塑造他们的人格,修养他们的性情。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课文情感的升华点,对学生进行情感移植。将人间普遍有着的平常而又珍贵的美好情感深深扎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让课内情感延伸到课外。如在刚教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后,我没有急着开新课,而是捉住时机,播放了满文军的《懂你》,在音乐氛围中让学生反省自身,畅所欲言,“妈妈,我想对你说”。每位同学都“打捞”起了曾忽略的母爱,有的同学甚至边讲边落泪。真可谓“课虽尽,情犹续”。
情动辞发。有了课内情感的贮蓄和沉淀,在写作文时。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对自己情感触动较大的一些作家。如让学生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进行写作,学生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志不得伸的诸葛亮、杜甫。想到了身残志坚的霍金、史铁生、海伦,想到了宦海不顺但异常豪迈的李白、苏轼。想到了自己的种种不快和挫折,想到了应有的人生态度,以而写出了一篇篇感情真挚的文章,这样就使情感这棵大树结出了累累硕果。
总之,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没有情感教育,语文教育就失去了神韵,失去了灵魂。语文教师充分熟悉到了这一点,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纯化情感,受到教育。只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开发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就会实现,情感也将在语文教学中开花结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