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激荡

更新时间:2024-03-29 点赞:3827 浏览:1183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进展。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是语文的灵魂和生命。那么,如何让情感的旋律时时回荡在语文课堂呢?

一、创设情境,以境育情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情境主要是指某种富有色彩的活动,造成能产生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它对人的情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创设良好的情境,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恰当地运用录音、图片、课件等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以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教学《荷花》一文时,我通过运用多媒体播放荷花池的景象,千姿百态的荷花吸引着学生们的眼球,他们在课堂中不时发出赞叹、惊奇声。于是我先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刚才看到的荷花,再引导他们去欣赏叶圣陶爷爷眼中的荷花。图文并茂的方式,很轻易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进入一定的情境,感悟文中积聚着的内涵和诗意,以而使学生产生深入探究的。

二、感受形象,以理育情

情感是以认知为条件的。学生只有被感知过的事物才能产生一定的情感,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是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的。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去熟悉形象,感悟形象,“触摸”形象,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引导学生感悟文章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景物特点等,以达到以理、情理交融的境界。一位教师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文时,先让学生潜心默读课文,捉住关键词语感受艄公的勇敢、聪明、镇静和机敏,通过谈谈乘客的感受,想像艄公破浪前行的画面,进一步感受艄公的品质;然后播放黄河的录像并配上解说词,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扮演艄公和乘客;接着以采访的形式,通过师生对话,进一步“触摸”形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对艄公的敬意。学生在感受形象中动情,在动情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极富有感染力,真挚动人。

三、加强朗读,以读育情

“朗读”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体验。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以自己的经验积累为起点,积极能动地进入文本,重新体验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与情怀,物我交融,达到共鸣。朗读可让学生形成语感,在读中熏陶、吸取作品中内含的精神美与情感美。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情发声,以情带语,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内容,用不同的语音、语调来进行朗读,让浓郁饱满的感情进入学生的心田,努力把学生带入作品的意境中,使学生得到艺术享受。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在学生反复朗读体验圆明园的美之后,教师话锋一转:“这么美的园林,却被毁坏了!是谁毁坏的?请看录像。”通过观看圆明园被毁灭的录像,激起了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憎恨。如何让学生发泄对英法联军的憎恨呢?就是通过各种朗读,反复朗读,捉住重点字词,读出对英法联军的憎恶,发泄内心的情感。

四、真情体验,以演育情

情感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的动力。因此情感教学要以实践开始,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动育情。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时,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学生的表演认真投入,其语言生动、动作逼真,很好地再现了送别时的场景,体现了两位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形塑于外,情动于内,学生才会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培育情感,加深记忆,感受课文的精华。

五、情动辞发,以写育情

我们说的“情动而辞发”,是学生完成自我情感的内化沉淀之后,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把自己勃发的感情以语言文字的方式倾注出来,在感动自己或别人的基础上完成更深层次的内化之功,以而提升学生的心灵,展示语文更高层次的人文关爱。当学生在精读中把自己融入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并与作者产生共鸣时,他们便会迫不及待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当学生欲言未语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是学生最乐意的事。学完《艾滋病小斗士》一文后,学生无不为恩科西的离去而惋惜,这时教师进行启发:“假如恩科西还活着,你会为他做些什么?你以恩科西的身上得到了哪些启迪?请把它写下来。”由于是有感而发,不一会儿工夫,学生就洋洋洒洒写了很多。这时,学生表达的是强烈真切的感情。停笔之后,他们把写下来的念给同学听,将内心的感受相互交流。他们的情感在交流中彼此感染,彼此启迪,情感在一次次的启迪中得到升华。
情感像一条彩带,贯串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让我们专心地去经营布满生命活力的“情感课堂”,让儿童生命灵动,情感放飞,思想碰撞,人格升华,让我们的语文课情溢课堂!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