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空缺艺术论析

更新时间:2024-01-31 点赞:26239 浏览:11995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空缺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握阅读教学中的空缺点,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多读,就会领略到阅读教学中空缺艺术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阅读空缺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c)-0130-01
随着初中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熟悉到在语文课上,给学生讲解得十分具体,浅析得十分透彻,把学生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塞得满满的,是十分不明智的。近年来,教育界逐渐关注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空缺艺术”,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空缺艺术进行了探讨和思索。
1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空缺

1.1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语言”的空缺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最不能称道的教学艺术就是把话说尽,让读者一览无余。文本在阅读活动中需要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不断去通过阅读进展自己的思想。文本中的“空缺”,只有经过一遍遍地认真阅读之后,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妙处。因此在阅读课文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字里行间甚至是标点等方面去发现“空缺”。有效地利用文章的空缺展开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在阅读文本时更深层次的思索,假如浅析得好,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兴趣,把学生引入思索的境地。
在教学中,要善于捉住文本中的空缺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缺,展开想象,感悟人物品质,感受作者感情。例如在《孔乙己》学习中,以“多乎哉?未几也”,我们仿佛看到了迂腐可笑的孔乙己。引导学生浅析探讨这样的文本语言之“白”,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到文本语言的简练、蕴藉和精妙。

1.2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答案”的空缺

在语文常规教学中,有些教师信仰答案的惟一性,唯标准答案是举,这会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进展,使学生个性得不到张扬。实在,在我们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地方的答案并不是惟一的。雪化了是水,也是春天。在这个“标准答案”以外,更多地留些“空缺”,让学生去仔细领悟、探究,学生收获会更多。
比如《曹刿论战》中,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鲁庄公当“肉食者”之首,鄙,还是不鄙?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可以认可。可以说他鄙,也可以说他不鄙。讨论中,甚至还有学生引申到现代社会管理者大胆识才用才的重要量。开放的答案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

1.3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留有空缺

课堂教学,不能把学生束缚在自己的讲授上,捆在作业练习上,而要尊重其个性的自由进展。假如课堂上留有空缺,学生便可以在空缺时间里朗读、演讲、讨论、阅读、解疑……这样,学生在空缺时间里无形地提高学习的兴趣,而不是放任自流。
笔者于教学中在一次课堂最后五分钟的文学欣赏中,一位学生谈席慕蓉的诗,误把《乡愁》算了进去。当时并未指正,而是让诗歌小组的同学发言评价。同学们发现了这个错误,不但很快弄清了《乡愁》的作者,而且对余光中和台湾诗人又进行了讨论。后五分钟的文学欣赏不是老师的欣赏,而是学生的欣赏,教师虽“无为”,但学生却“无不为”,而且是“大有作为”。
2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空缺艺术的措施

2.1不断进行思索,以“虚无”处读出“有”

笔者以为正由于作品留有空缺,这样才更轻易激发读者去认真探究作品的空缺,以而可以更好地将自己融入到作品中来。这种由作用的不确定性与空缺构成的文本结构就会对学生来说产生更强烈的探究。以这一点来看,阅读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可能去替代学生。
能够被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在写作上很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一些初中课文内涵丰富,语言凝练,这其中也有不少作者匠心独运,有意为读者留下值得寻味的艺术空缺。对这些内容,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引导,以“虚无”之中读出“有”来。比如说,鲁迅先生的作品的有时就会留有很多艺术空缺,它能够激发读者透过看似平常的叙述,渗透着不同平常的信息。小说《孔乙己》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字数未几,但他给人的思索空间极为深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内涵丰富的语言,按照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去进行猜想,感受这些语言的真正含义,不断丰富作品的“空缺”,更好地考虑到这句话的真正内涵。

2.2不断拓展阅读,读出“情节”的深意

好的文章内蕴丰富,假如多读几遍,更多的看法就会不断地天生。对此,作为语文教师而言,应认真遵循认知规律,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理解空缺。假如老师将文章内空缺向学生一次说明白,学生都懂了,那么再详尽阅读的反而没有了。
还是那本书,还是那个文章,由于阅读的策略、遍数、环境以及读者的心情、和世界观发生变化,都可能引起对文章理解的变化,因而对文本的空缺的理解就会发生变化。由此可见,关于某一个作品的理解仍然需要要进行更多次的深入阅读,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不断进行碰撞,互相激发。阅读经典作品,不能一次性阅读,要多读,将语言的精炼和思想的精华与自己的知识结合起来,不断产生新的思想和语言,这样运用起来才能随手拈来,得心应手。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每过一段时间,就可以以学生读过的书中进行精选,让学生进行更多次的阅读,达到熟能生巧。

2.3不断揣摩语言,读出“语言”的深意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有时文章的作者为了追求语言的蕴藉之美,就会有意留下“空缺”。一部假如有了蕴藉之美的空缺语言,在理解作用上就会有更多的遐想空间。在阅读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揣摩,搞清楚语言所蕴含的原始作用,这样,方可以说得上真正的读书,真正的学习。
《藤野先生》首句是“也无非是这样”,莫泊桑《项链》首句“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两个“也”字,都埋伏下一种未定性,以而使文章更具耐人寻味的意蕴。鲁迅的文章中,有很多语义单位之间连接上的“空缺”,这些“空缺”引人遐想,让读者通过思索去完善,这样就使作品更具内涵,经过多次阅读才能读懂作品的真味。

2.4不断重复阅读,读出“思想”深处的意境

一些好的文章里面会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在学习初中语文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方面有所收获。只有加强阅读,我们才能更好地品味作品的深意。《沁园春·雪》下阕评古论今,大话英雄人物,最后结尾“俱往矣,数人物,还看今朝”。蕴藏作用深刻,令人回味,今朝到底是要看谁?是自指,还是他指?往昔,今朝,其人物的优劣高低有何不同?只有通过多读,才会真正读懂文中空缺。
语文阅读课堂上的空缺,是给学生打开一扇窗户,推开一道门缝。只要我们艺术性地处理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空缺艺术,让学生有所思索,有所收获,让思维驰骋,就会收到好的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杜俊玉.借“空缺”推“波涛”[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3.
[2]李东方.课堂教学中的空缺艺术[J].语文教学与探讨综合天地,2009,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