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更新时间:2024-03-31 点赞:13811 浏览:588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同志指出,革新教学论文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新课改的宗旨,就是鼓励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革新教学论文,鼓励学生在学习中革新教学论文。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用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的话说是“学生的桎梏,语文的扭曲,文学的悲哀。它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这样的评价绝非危言耸听,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是摆在语文教学工作者眼前的客观事实。在教学中,课文教学唯教参是以,作文教学大搞新八股,坚持一个标准。这样的教学,造就了一大批“唯书、唯上、唯标准”的考试机器,使学生丧失了自己的个性,根本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面对以上种种情形,只有端正观念,力求革新教学论文,语文教学才能柳暗花明,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对学生革新教学论文能力培养的重要量。
那么语文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以为可以以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能否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有如下策略:A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创造一种、自由的氛围,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达到开发创造力的目的。B自由选择法。如在教同一篇课文时,教师可要求记忆力强的学生背课文,写作能力强的学生解释词语。这样,既能调动每个学生的潜能,又可开发学生各自的创造力。C“抬杠”法。运用此应言之有据,符合科学规律,作文教学中的辩论,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即属此类,持之以恒练习就能开发创造思维能力。D相似法。语文课上,教师采用此法,让学生搜集同义词及同类文章。如教《故乡》一课找以下近义词:悲凉起来了,凄凉的神情;心情的转变,本没有什么好情绪;盼望下雪了,希望他们不再像我;模糊的风景,我在朦胧中等。同类文章,如在教《背影》时,为让学生举一反三,又阅读了《看不见的爱》、《母亲的心》、《弱者与强者》等参读文章。E创造法。作文教学中,用故事性较强的卡通图片,让学生观看,想象图中角色会发生什么事情,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也可以把写景古诗写成一段情景作文,做到情景交融。如改写《赠汪伦》、《春夜喜雨》、《送元二使安西》等,也可写作短剧。

二、多提启发性的不足

语文课堂教学最忌的是一潭死水。教师按既定的内容滔滔不绝地讲下去,不管学生是否听懂,也不管学生是否动了脑筋,尽管教学任务“完成”了,但学天生了被动的吸收“容器”。为了感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在讲述过程中,有意识地“挑疑”。这种“挑疑”往往能产生“连锁效应”,使每一个学生对教师所提的不足处于积极思索之中,这就是投石激浪的提问策略。不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设问提问,应该捉住学生的思维状态和知识的关键点、障碍点,设问的深难度要适宜,以调动学生的成功感,开启学生的思维。如上《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在浅析志愿军战士的三个事例后问:“作者只举了三个事例,实在太少了,志愿军战士的事例可歌可泣,不胜枚举,为什么未几举一些呢?”这一不足有助于学生理解选材的典型和构思的巧妙。再如上完《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后我问:“假如孔乙己考上了秀才,中了举人,他的结局又会怎样呢?”引导学生以比较中熟悉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孔子说: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上课时,教师如能积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提出一些“激起千层浪”的不足,学生怎么会不愿意学习呢?

三、巧妙利用文章的“悬念”

所谓“悬念”,这里是指文学作品中写得蕴藉、留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是作品最出色、最吸引人的“神来之笔”。比如《红楼梦》第九十八回写女主角林黛玉神伤绝世时的语言:“宝玉!宝玉!你好……”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被举人老爷打断腿后终极的遭遇,都是作家巧妙利用“悬念”艺术的范例。语文教材中不少文学作品也有类似的艺术“悬念”,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捉住这些地方进行练习,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而形成创造性阅读的习惯。如我在上完《天子的新装》一文后,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不足:“天子举行完大典后,回到皇宫,他会怎样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发言。这一设计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天子的昏庸、愚蠢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通过对“悬念”艺术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真可谓一举两得。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