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

更新时间:2024-01-27 点赞:5830 浏览:194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新奇愉快的精神体验,更是一种有趣味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教学实践,笔者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讨者,探讨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然而,反思以往的教学,却还有着一些不足,严重扼杀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是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基础教育革新教学论文的需要。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应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此,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讨势在必行。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与实践,谈谈对探究性学习的熟悉和感受。

一、激活探究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善于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有熟悉感,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不足,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以而诱发探究意识,激活探究思维。
1.1创设认知矛盾的情境。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出色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加以质疑,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平时等车而久久不见车来时的心情,有的学生说会因不耐烦而闷闷不乐,有的学生说干脆打“的士”得啦……然后,我问学生:“为什么老奶奶内心焦急,却又耐心地等待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
1.2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教师提供可选择的几种答案,使学生感到不知道该选择哪一种答案才对,以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例如教学《白杨》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读题,再说说课文是写什么的?有的学生说是写人的,有的学生说是写物的。这时我出示了四个答案:淤专门写人;于专门写物;盂既写人也写物;榆表面写物实际写人。使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我趁机引导学生探究,到课文中找答案,并要求找到根据。

二、激发探究兴趣

布鲁纳以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习最好的激发乃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当学生产生兴趣时,求知欲就旺盛,思维就灵活、灵敏。叶圣陶先生也有句名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情境中,全体学生主动去发现不足,并以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探求不足的解决办法。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要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2.1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内容。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探究。如学习《丰碑》一文时,有的学生喜欢朗读,就去探究本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情、读出神;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感受句子蕴含的意思,就去探究课文。
2.2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伙伴。在课堂上,探究同一内容的学生可以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这样,每堂课的伙伴会不同,就有了多元的上风互补;课外的探究,学生更愿意和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探讨大家都感兴趣的课题。因此,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伙伴。

三、营造探究环境

开放课堂,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介入学习的全过程,要为学生准备充分的材料,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留意倾听、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随时加以引导,保证他们都能自主学习,主动进展。开放课堂应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和谐衔接。例如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收集有关张家界风景区的图片,了解一下张家界的风俗。学生有的带来了图片,有的上网浏览和下载了信息……上课伊始,学生相互欣赏图片。教师通过课前准备,把张家界的秀丽景色做成课件展示出来,迷人的景色配上美妙的音乐,让学生目不暇接,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整堂课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有的学生妙笔生花,把张家界的山画了下来;有的学生灵感来啦,把它写成了小诗;有的学生还当起了导游……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课后,学生还不断地修改,真是意犹未尽。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次教育的革新教学论文,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它不仅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促使教师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掌握指导学习的技能和策略。探究性学习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其活动内容已经突破了课本的限制,活动的时间、空间已实现向全社会开放。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学校,加强学校、社会、家庭间的合作,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拓宽信息收集渠道,保证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