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尝试

更新时间:2024-02-11 点赞:4350 浏览:1229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探讨是革新教学论文的基础。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讨性学习,不仅是对接受性学习的一种补充,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而培养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就不能仅停留在“传授”和“教导”上,而是要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类似科学探讨式的学习,对所学内容提出不足并解决不足,以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一、引导学生以新的角度提出新的不足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对一些司空见惯的或已成定论的东西以新的角度提出新的不足,然后指导学生对这样的不足进行探讨讨论,以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例如,学习《司马光》一课,可在肯定司马光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司马光这么做固然救了人,却也砸破了缸。你有没有比这更好的救人策略呢?然后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想办法找出更好更科学的救人策略。同样,在学习《称象》一课时,可以启发学生思索:你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策略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案例首先要积极支持,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对通过实验证实不公道的策略要指导学生进行改善;对经实验证实公道的策略,要进行表扬肯定。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广阔的空间,使其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提高了革新教学论文能力。假如我们学习“司马光砸缸”之类的故事,总是让学生接受这样的思想:你看人家司马光多聪明!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无法运用自己的聪明去思索和探讨另外的更好的策略。要知道,假如只是老老实实地学习司马光,即使学得再好,也不过只会“砸缸”而已。而要培养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能力和实践能力,就得引导学生去探讨、去探讨,在探讨和探讨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二、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讨性学习,要利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鼓励学生在运用中大胆革新教学论文。在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后,我启发学生总结本课的写作策略,然后提出科研小课题:我们家乡的景色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针对这一课题进行课外调查探讨。有的学生对某处名胜进行了综合调查和访问,有的学生专门对一种植物的四季生长情况教学论文进行调查探讨,也有的学生对家乡的果林和庄稼的生长特点进行了调查探讨。在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后,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筛选,看看哪些材料最适合体现家乡一年四季的景物特点。然后指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结果,学生的作文比以往写得更充实、更有新意。其中,有三名学生的习作在《潍坊日报》举办的“裕华杯”作文比赛中获奖。

三、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索

对于很多课文,要想让学生既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能进行发散思维,就要以一些不足的设置入手,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以文中人物的身份对不足进行思索、探讨,以而养成认真思索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教学《田忌》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以“你愿意扮演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入手,指导学生探讨诸如“第二次,齐威王要想获胜,应该怎么做?”“假如是五局三胜制,孙膑如何调整马的出场顺序”等等,经过浅析思索,让学生按角色汇报最好的解决不足的案例,并交给全班同学进行研讨论证、提问、质疑、答辩,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既尝到了比赛的乐趣,又锻炼了以不同角度提出不足和解决不足的能力。
通过探讨性学习,学生思维空间更加开阔,看不足的角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了,对一些金科玉律般的东西也有能力和勇气提出自己的看法。记得有一次给学生讲“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本意当然是让学生感受刻苦用功的道理,不料一个学生就发问:“老师,为什么要把铁杵磨成针?那不是浪费时间和材料吗?”即使这个学生没能领会“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本来的教育目的,但是他能够提出这样的不足,也许比我们所希望得到的还要好。
实践证实,语文教学中,教师适时地、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探讨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独立地思索,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亲身介入和体验由不知到知或由浅知到深知的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不足的习惯。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