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民族地区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02 点赞:26211 浏览:12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全国高中课程革新教学论文于2004年率先在山东、宁夏、海南、广东开始进行试验,到2007年秋季,全国共有包括北京、上海、广东、宁夏等16个省份实施高中新课改,最迟到2010年,高中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将在全国全面推开,届时,广西、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也将迎来课程革新教学论文。
课程革新教学论文,不只是教材内容的革新教学论文,更是教学理念、教学策略的革新教学论文,面对变革,如何吸故纳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语文教学主阵地的作用,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眼前的新课题。而少数民族地区多为文化欠发达地区,再加上受本民族语言习惯的影响,学生在汉语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都落后于其他地区的学生,鉴于此,笔者以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引进新理念、新教法的同时,更应捉住以下两个基本点。
一、语言教学不能放松。汉语言有着悠久的历史,任何关于语言的变迁,声调的转变,语音轻重的不同,词语的选用,语体的运用等,都有着丰富的内涵,需要师生在课堂上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来沉淀知识,传承民族文化。《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性寓于工具性之中,它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其核心是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某种作用上说,“语文教学实际即是语言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充分发掘体现课文重点、难点,体现作者某种“曲趣密巧”和“写作匠心”的关键性的字、词、句、段等语言因素,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比如《阿Q正传》中赵太爷由“阿Q”到“老Q”的称呼变化,戏弄小尼姑后阿Q的“十分自得”和酒店里的人“九分自得”的区别,阿Q耸着肩“等候”假洋鬼子的哭丧棒的意味……假如教师忽视了对作品的语言涵咏,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作品背景、篇章结构、主题内容等的浅析上,甚至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课件制作,以期带给学生尽可能丰富的延伸知识上,那就有失偏颇甚至是舍本逐末了。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语言教学更不能放松,由于他们在汉语言学习上本身就有些“先天不足”,这些不足,造成了他们在使用和理解汉语语言上常会犯些错误。比如,壮族人在学习汉语时,在词汇运用方面,有时就会因不了解词的外延而出错,如壮族人误把“戴手套、戴帽子”说成“穿手套、穿帽子”;有时会由于不了解词与词的搭配习惯而出错,如壮族人在说汉语时,不管马、牛、羊、猪、狗、鸡、鸭、鱼等动物都用量词“只”;有时还会由于不理解词义而出错,如汉语有很多表示集体的词,如信件、树木、布匹、河流、船只、人口、书籍等,壮语却没有,壮族学生在运用这些词时,就会说“今天老师收到一封信件”、“我家门前有三棵树木”。细数起来,这些“先天不足”还真不少,而这些“先天不足”,当然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看电视、听广播等方式得以弥补,但无可否认,语文课堂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也就应当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二、学点语法修辞的知识。语法曾经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可是不知以何时起,也不知是何理由,语法修辞知识渐渐地淡出中学语文教学。也许是由于主、谓、宾、定、状、补等句子成分的划分在语文学习中最让学生头疼,以而大大削弱了学生对语文这门科目的学习兴趣;也许是由于语法教学耗时多而收效小,学生负担重;又或许是由于中高考并不考语法知识,不如腾出时间多练练考试内容。总之,现在的语文教学是“淡化语法教育”了。这么一来,学生的负担是减轻了,也不会由于枯燥的语法知识而对语文生厌了,殊不知却又由于缺乏严格的语法练习,无法掌握系统的语言规律的基本知识,导致在写作中语法、修辞、逻辑上的错误频现,在阅读中一碰到结构复杂的句子就晕头转向,不明就里。而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学点语法修辞的知识尤为必要。由于少数民族的语言表达习惯中,就有不少与汉语的表达习惯不一致的东西。比如壮语语法和汉语语法最大的差别在于两种语言的修饰式合成词、修饰词组语序相反,如“母鸡”壮语说“鸡母”;壮语语序与汉语语序也有不同,如汉语语序是“指示词 不定量词 中心语修饰成分 中心语”,而壮语语序则是“不定量词 中心语 中心语修饰成分 指示词”。不学点现代汉语语法,如何克服这些“不一致”?
事实上,新的课程标准并不排斥语法修辞知识的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策略,感受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如此看来,为了“减负”或“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而忽视语法修辞的学习的做法有悖于以学生的进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责编雷艳)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