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思索与实践

更新时间:2024-01-23 点赞:21781 浏览:964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新形势新课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笔者经过三年的教学思索与实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保教育,做到“渗于其中,寓于其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环保教育是贯彻这一国策的基础工程,也是落实科学进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环保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固然,目前的义务教育课程中尚未设立单门独科的环保课,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言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新形势新课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笔者经过三年的教学思索与实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保教育,做到“渗于其中,寓于其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深入浅析教材,充分挖掘潜在的环保素材

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环保意识的体验和思索。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所选编的教材中,有一部分是涉及环保主题的课文,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来进行环保教育。这些课文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如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所选的《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和《喂——出来》5篇课文,主题是“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都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存活环境的忧虑与思索。学习本单元,就可以直接将教材内容和环保教育“挂上钩”,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根本没有画蛇添足之嫌。并且,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之

一、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

而有些课文是隐性的,蕴含在其中的环保内容就像埋在地下的宝藏有待去挖掘。但只要深入地浅析教材,同样能使教材间接地为环保教育服务。比如,七年级上册的《山中访友》,笔者在教学中侧重了环境意识的张扬,引导学生在学习描写自然景物中,品味出色生动的文学语言,以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情感,激发学生善待生命的美好感情,与自然和谐相处。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物入侵者》同样是隐性的素材。在教这篇课文时,就要让学生知道,“生物入侵”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这同样是一个深刻的环保教育的主题。

二、利用教学途径,有机地渗透环保教育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因此,环保教育要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时机,巧妙地加以渗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去领悟、感受,以而自觉地成为环保的介入者和志愿者。在教《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时,笔者在导语中紧扣环保主题提出了一系列不足: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怎样消逝的?它的消逝给我们的存活环境带来怎样的恶果?造成这种恶果的是谁?我们人类应该怎么办?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思索以下几个不足: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变化的理由是什么?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理由是什么?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拓展延伸中,笔者又设计了这样一个不足: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你准备做些什么?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最后,笔者是这样小结课文的:这篇文章用历史的教训说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量,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人们,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环境保护。
在作文教学中,同样可以有机地渗透环保意识。学了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几篇课文之后,让学生写读后感和环保小论文,结果有一部分学生的作品对环保意识深有领悟。另外,还可以搜集有关环保题材的漫画或材料,让学生进行写作。在练习话题作文时,笔者就挖掘环保方面的话题让学生练习,如“绿色”、“感悟自然”等话题,引导学生以环保角度来写作。这样,学生在写作练习的同时,也能受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树立环保意识。
在设计练习时,也可以融入环保意识。比如学了《罗布泊,消失的仙湖》后,学生了解到绿地沙化已是一个十分严重的不足。课后的作业设计就以环保的实践出发,引导学生以文本为基础制定和选择专题进行探讨,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不足。学生在作业中,可以联系自己掌握的历史、地理与科学学科的知识,做到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不足,进行环保实践,真正做到活学活用。作业设计如下:
作业步骤:全班组建治沙委员会,分三大组,即指导组、情报组、攻坚组,明确探讨范围。
指导组:对治理沙化的必要性及可能性进行考证,提出治理沙化的规划。
情报组:了解治理沙化的主要方式及所用的武器;考证在何处寻找所用的武器——水,汇报当前沙化的成绩以及有着的不足。
攻坚组:考证如何防备沙漠进攻,如何培植防护林,考证如何反攻为守,具体的实践对策是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知识特长自由组成三对,集体探讨讨论,可以利用课文知识,也可以利用学到过的历史、地理与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还可以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最后将探讨结果与有关情况形成书面报告。最后,由四位学生组成治沙委员会审议组,三个小组派代表在班级活动上交流、评价。
又如学了《生物入侵者》后,设计这样一题练习:学了本文,我们知道了生物入侵者是什么?那么,结合实际,寻找鄞州区内已经出现的“生物入侵者”,浅析来源,寻求解决的办法,提出书面倡议和办法。结果,大家一致地发现了“加拿大一支黄花”和“水葫芦”。这种创造性的练习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关心自己存活的环境,还可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又能在练习中自觉地接受环保教育。
另外,在指导学生阅读练习时,可多采用一些以环保教育素材为主的科技类说明文,如《城市视觉污染》、《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人类》、《诱人的海洋能源》、《死海不死》、《之死》、《天气的威力》等。通过这样的专题性练习,不仅能增强阅读能力,又能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环保教育的熏陶。

三、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还要注重课外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要求内外结合,多渠道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笔者让学生摘录教科书和其它图书,包括报刊杂志中有关环境描写的优美语句或语段;把影视广播引进课堂,记录关于环保方面的先进经验、典型事例、人物故事等;查工具书、网络下载有关环保知识等;走访、观察、采风、搜集民间谚语等;设计广告,开展征文、演讲等;教理学习札记和各种资料……每月进行归类整理,把关注环境教育的审美经验和科学眼光定位于信息整理和加工的习惯养成中,最后再汇编成册为《环境手册》,由校图书馆保存,成为良好的熏陶学生的珍贵参考资料,也为环境的创生教育灌注了可持续的生机。
重视和利用有关环保主题的节庆,进行环保教育。如今关于环保的节日很多,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等,这些都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极佳时机,既迎合人们的心理,又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因此,利用节庆效应,引导学生公道地开展活动,不仅能丰富节日内容,充实节日作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介入意识和情感态度,铸造人文品格。如“美化家园三月行”、“心系绿色希望工程,建设未来美好家园”、“姚江颂——绿色广告设计”、建设“植绿护绿基地”、开展“家乡环境资源调查月”和“青少年与生态鄞州”征文活动等。
语文教学中对环保教育的渗透,要善于挖掘教材的环境教育因素,要善于将环境教育融于知识载体中去。只会“挖”不善于“融”,不是成功的“寓”;而只知“融”不善于“挖”,也不是自觉的正确的“寓”。在教学中,要“挖”得准,融得不露痕迹,像“着物物不知”的春风,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学科教学的渗透宜细水长流,不能一味单调地念“环保经”,要做到水融、互相渗透、渗于其内、寓于其中,收到培养语文能力和渗透环保教育的“双赢”效应。■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