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几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一些做法

更新时间:2024-03-01 点赞:22384 浏览:97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095-3089(2013)17-0-01
审美教育,简言之即美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美育的目的作了十分明确的规定,初中阶段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的。

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美和感受美

在现行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散文、诗歌、小说、童话、等文学作品占大多数,它们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佳作。即使是议论文、说明文,也多是思想性、艺术性强的上乘之作。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并感受文章的形式美。在学习李白的《峨眉山月歌》、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等经典诗篇中去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炼、含蓄,以及跳荡的“音乐美”;在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美文中去欣赏散文的清越、隽秀、玲珑的“神韵美”;在学习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都德的《最后一课》、鲁迅的《社戏》等精彩小说中去领会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构成的“整体美”。同时我们要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上发现美、感受美。从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中感受作者的人生感悟;从朱自清的《春》、梁衡的《夏》、何其芳的《秋天》等文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从乐府诗《木兰诗》、杨振宁的《邓稼先》、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等文中去学习歌颂可歌可泣英雄人物……语文教学中出现的美,像珍珠一样散落,在教学中,我们要住那体现形式美与内容美统一的关键的字、词、句、段,让学生感受到美感。

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成为审美教育的主体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用教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成为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主体。在课文讲解过程中,要让学生多思考,自己发现美,感受美。
如在分析朱自清先生《春》一文中对“春花图”的描写时,教师可以抓住“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语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象那春花争芳斗艳的美景,再由“闭了眼”、“仿佛”、“满是”等词语展开想象,由春花联想到秋天的累累硕果,使人看到希望,加上蜜蜂“闹”、蝴蝶“飞”,衬托出花美、花香,“树上”、“花下”,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就充分地展现出来了。使学生充分感知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直觉感知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又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欣赏玲珑剔透的结构美。开头设疑——点出背影;中间叙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其次欣赏表现角度的独特美。作者选择背向的特定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描写父亲的背影。通过背影,父亲的老境颓唐,心情的忧伤,真挚的父爱,都真真切切地表达了出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再次欣赏朴实无华的语言美。一千五百字的文章,仅写了父亲极其平常的四句话,但爱子之情却感人至深。全文描写父爱,却不见一个“爱”字,可又把父爱描写得那么形象传神。最后欣赏文章的内容美。《背影》写出了至情至善的亲子之爱,写出了父慈子孝的家庭生活,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像这样条理清晰地分析课文,易于为学生融会贯通,既掌握课文内容,又学会鉴赏方法。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过程是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也是创造美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创造美但不要代替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真正地成为审美的主体,才能更好地实现审美教育的内化。

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审美教育成为完成德育任务的有效手段

“美”本身是一种“善”,美育中包含着德育的内容,美是以善为前提的。美的事物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外层(形式美);一个是内层次(内容美)。人的美也有内外两个层次,内层次的美就是“善”,也可以叫作“美德”。对自然美的审美评价,以形式美为主要标准,对对称、均衡、和谐、变化等;而对社会美的审美评价,以“善”为主要标准。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写道:“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放在讲台上,便用缓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看来,藤野严九郎不是一个美男子,而样子有点滑稽,怪不得“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那么,藤野先生有什么值得鲁迅尊敬和怀念呢?当然还是“善”,即藤野先生治学、工作的严谨态度,对中国留学青年的友情。在对社会美的审美评价中,道德评价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在阅读、欣赏描写社会美的课文时,必然要受到思想教育,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深刻地揭示了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美好心灵。这种爱最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上这一节课,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心灵美,更要让学生把这种心灵美带入自己的习作中,自然而然地创造美。
由于美育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等特点,寓教于乐,教育能为人们所接受。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如《枣核》中美籍华人朋友的乡国之思;《这不是一颗流星》中小浩波和阿婆之间真挚的爱;《背影》中真挚深厚的父子亲情;《小桔灯》中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敬畏生命》、《热爱生命》中对生命的珍惜和执著追求;源于:论文网站大全www.618jyw.com
《安塞腰鼓》中年轻后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的激荡的生命、磅礴的力量,无不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美的熏陶。以美诱人,以情动人,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就像杜甫描写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自由自在的状态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应该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在教材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美、创造美,以美启迪学生的心灵,有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美、内化美,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