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29 点赞:4183 浏览:1138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生所学材料的兴趣”。孔子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对学习的迁移作用,都是夸大学习兴趣在教育学生中的重要作用。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心情愉快,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革新教学论文、敢于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只有,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上,只有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于学生,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策略,才能激活课堂气氛,才能点燃学生聪明的火花。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别,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如学习了《庐沟桥的狮子》,我让学生算一算,庐沟桥建于1189年,距今多少年了;学习了《三棵银杏树》,让学生画一画这三棵银杏树的各自生长的位置和大致的样子,可以再次深入地理解课文,也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了《春天》,让学生画一画美丽的春天,唱唱有关春天的歌曲;学习了一些童话故事,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这样,把语文课上活了,学生全身心地介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能做到的只有转变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布满生命活力”和“进展信息”,转变教学策略,令课堂教学的形式、策略和手段多样化,学生才学而不厌呀。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通常是这样烦琐的一问一答,一节课下来,只是几个优等生的课堂,其他学生都成为了“观众”。这样学习的结果通常会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消”的现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实际、探讨、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在语文教学中,实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世界著名的教育学家卡耐基提出:学习中有两种东西是最重要的,一是自信心,二是与他们合作。而这里所指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合作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不足、善于合作交流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是:一是同质分组,每组六人,其中每组好、中、差的学生均占一定的比例;二是组内分工,编号,小组内选举小组长;三是制定明确的赏罚制度。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组内成员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就教师的不足进行学习讨论,实践探讨。汇报的形式是教师随机抽取编号汇报,组内的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被抽到汇报,每个人都必须做充分的准备。这样一来,组内的优等生就会想方想法地帮助组内的后进生解决不足;为了自己的小组能够取得好成绩,学生们都会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就可以掀起一股学习的,优等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后进生也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而教师就汇报的结果做适当的点拨、总结,根据每个小组的汇报评选出“最善于合作的小组”“最具有革新教学论文精神的小组”。

二、鼓励学生善于发现不足,激励学生主动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不足、提出不足、探究不足、解决不足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不应只是“奉送真理”,而主要是“教人发现真理,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介入学习,学习有信心,学得有奔头,并掌握学习策略”。这就要我们教师把学法教给学生,教导学生学习。教学每一篇课文,我都要求学生根据三个不足来学习,“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都会主动根据不足来思索,也提出和解决很多不足。
如学生在学习《尊严》一文时,学生提到:“哈默后来是怎样成为石油大王的?”学习《她是我的朋友》时学生提出:“阮恒在输血的过程中,他的心情如何?”“当他知道自己输完血后不会死时,他又会怎样想呢?”学习《跳水》一文时,学生提出:“当时除了逼小男孩跳水外,就没有其它的策略可以救他吗?”“救他上来后又发生什么事呢?”每教一篇课文,学生能捉住文章内容,提出心中的疑问,活跃思索每一个不足,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那种融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有所得。语文课上,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就课文的题目质疑。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掌握了提问的技艺教学论文和学习语文的策略,使语文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轻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而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讨。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把这种情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自己感受文中的意境,做到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意大利的威尼斯去作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学们兴致盎然。于是,我放一段与威尼斯这篇课文有关的视频片断导入,当画面上出现威尼斯哪一百多个岛屿时,河道纵横交错,小艇不停地穿梭在河道中,人们在这种特有的地理环境中操纵着小艇去做事。以画面中,同学们还可以感受到船夫的驾驶技术相当高,课文内容不言而知了。学生们置身于威尼斯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这里运用电教媒体,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是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课文,它真实地再现了周总理逝世后,“八亿神州泪纷纷,千家万户哭总理”的悲痛场面。这感人的情景,间隔小学生的生活较远。所以我在教学之前先先容一些关于周总理生前的一些事迹,播放一些他生前事迹的片断,让学生感受到周总理的伟大。此时,情感对人的熟悉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当学到周总理的灵车缓缓的开来,人们悼念总理时,我放一段录像:夜幕中,细雨蒙蒙的长安街两旁挤满了前来送行的男女老少,他们胸前都佩着白花,臂上缠着黑纱,眼睛都望着灵车,哭泣着,灵车缓缓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很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学生看完人民群众悼念总理的悲痛场面,对总理无穷崇敬和爱戴之情由然而生。通过创设这种揪心撕肺的悲痛场面,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特定的庄重哀伤的情景,课堂上师生感情交融,浑然一体。总理的高大形象自然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以心底产生了对总理的无穷崇敬和爱戴之情,并自然地进入了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和回味之中。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同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把学习变成一种持久的、富有兴趣的活动,对完成好教育教学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