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

更新时间:2024-04-10 点赞:32395 浏览:14693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识字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并使学生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和重要任务。
关键词:阅读能力;培养;兴趣;生活

一、发现不足

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学生读起书来磕磕巴巴,添字漏词、词句颠倒、读破句子的现象也时常发生,有些学生甚至对学过的课文中的个别词语还不熟悉或不理解,更不知道如何正确运用,对课文的内容自然理解得不建全面,更别说深层次把握课文的内涵和外延了。平时课文读不好,在做书面阅读检测的时候就出现读不通、读不懂,对不足不知如何下手,找不到答案等情况,而且这种情况在现在的小学生群体中很常见。

二、探究理由

现在的生活水平好了,电视、网络充斥着孩子们的生活,并占据孩子们的大多业余时间,孩子们对它们的兴趣远远超过在他们看来多少有点枯燥乏味的文字,阅读量明显减少,或者基本上没有课外阅读时间,就连课堂上的阅读效率也难以保证,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学生的阅读水平也就不高。课堂上教师没能有效地激发孩子阅读的灵感,或者是教师讲解过多,孩子的朗读时间被挤占。孩子课业负担过重,有效地阅读时间减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成绩,忽视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

三、探讨改善措施

小学阶段是人类社会的黄金时代,在这个阶段学习中培养起来的阅读能力,会为小学生将来不断地涉猎文学作品、提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假如老师能在这个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激发小学生课堂内外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内外阅读,愉快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将会给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创造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

四、实践操纵

(一)以小抓起,兴趣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以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书中找到欢快,让学生觉得读书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以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求,使其对阅读产生迫切的占有欲,这样何愁学生不读书,何愁学生阅读能力上不去。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老师可以经常给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文章,或者让学生读他们喜欢的文章,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阅读后的收获和感受,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可借助书本内容来剖析生活中的事物,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可向小学生讲述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读书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故事,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以而激发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读书的渴望,形成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还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活动,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话剧表演、小品表演等,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让各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量,也不失为一项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小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并在课余时间与同学、老师或家长主动交流读书心得,以而在班级中形成读书的氛围。除此以外,还可以结合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体现,强烈的体现会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阅读意识。

(二)启发感悟,激励思维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感悟”这一概念。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语言和语境直觉,获得一定印象和作用的心理过程。要让体感知并悟出文本中蕴涵的相关信息,一定要先通过整体感知亲身体验,方能启发感悟,激励小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当中伴随文本的延伸渐入佳境,真正地领会文本当中的深刻含义。严格地讲,阅读实在是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在这个对话过程中相互构建感知的过程。这时候,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经验积累在阅读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留意小学生语文知识的材料积累,使小学生逐渐形成并养成良好的感悟能力。在论述上讲,感悟层面的诵读,是要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自我感受与体验。因此,练习学生阅读课文,应坚持贯彻以情境熏陶、开发思维的原则,给予阅读教学中开发思维的特定内容与形式,也就是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生动的画面、绘声绘色的音响效果、情感与态度、喜怒哀乐的场面等,让学生入情入境,使其思维活跃,才能提升其感悟能力,理解文本的语言内涵,进入其境其界,感受其感情。然后再通过学生的讲述,来检验他们对文本内容是否有感悟了。诵读与感悟是相辅相成的,感悟发之于心,诵之于口,心口相应,相得益彰。

(三)多法并举,养成习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学阶段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通过多种策略的练习辅导,指导并培养学生利用多种策略阅读经典文本。教师要通过科学的策略引导,促使小学生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不仅要读得好,而且要读出真实效果来。在这里,教师应该向学生先容一些行之有效的、科学的阅读策略。阅读策略一般包括初读法、品读法、默读法和摘抄评价法等。假如教师能以小学阶段就留意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这些阅读策略,进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阅读学习的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做到这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在品读过程中留意引导学生捉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自己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组织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阅读来感受语言美,增强语感,同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揣摩文章的写作思路,并给学生独立思索的时间,给他们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以文质兼美的作品中汲取营养,不断地丰富进展自己,不断提高文学素质。在品读时,我们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诵读等方式来深刻地理解课文。品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课堂教学氛围,赋予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师要在课堂中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正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欢快,进而沉浸其中,爱读乐读。“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不足、提出不足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体现,质疑蕴含着革新教学论文的因素。如我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篇课文时,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后,提出“打”字在本篇课文中运用不恰当,应改为“让”,我让学生带着不足去读,去品味,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四打”改为“四让”结论,有了阅读收获,因此整节课学生个个都布满求知欲,学生学得比较主动,老师教起来也显得轻松愉快。学生学会了质疑,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进入一种积极探讨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就逐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阅读能力。
我国古代教育家孟子说“学贵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则资之深;资学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帮君子欲其自得之也。”也是都夸大学生自学自得之意。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无师自通”,这是教学的目的和归宿。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活动过程,贵在坚持,贵在积累。我们只有在日积月累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其乐趣,让阅读点燃学生的灵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