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

更新时间:2024-04-02 点赞:7045 浏览:2337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拥有五千年的文化是中国国力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在今年的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心电视台《曲苑杂坛》制片人汪文华谈到这个话题时,语气尤为凝重:“我们这个国家太需要根了,需要这些传统的、民间的文化来丰富我们的精神。我们有时真的是眼睁睁看着一种民间文化在流失,却无能为力。”全国政协委员、副部长周和平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采取措施、想方想法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整理,以中吸取精华,使之发扬光大。”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以小培养孩子们喜欢上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而形成一种自觉的文化意识呢?我以为应以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开始,以发掘教材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入手,帮助学生探寻文化之根,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以而达到留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

一、拼音教学——由“形”生“趣”

孩子们刚入学,首先接触的是汉语拼音。汉语拼音只是一些抽象的表音符号,没有句子,也没有故事情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但是,假如在进行拼音教学时结合拼音字母本身的形、意,适时渗透语言文化的知识,那么,学生一定会感到学习拼音原来也是很有意思的。例如在教学拼音“e”时,根据它的“形”,教师就可以诵读古诗《咏鹅》给学生听,让他们感受鹅凫水时的欢快。教学拼音“o”时,文中出示的图片就是至公鸡仰脖打鸣的样子,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图片给学生讲解“闻鸡起舞”的故事。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中华励志的优良传统也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教学拼音“F”时,可以在展示乐山大佛周边的美丽景色及人文景观的同时,告诉学生峨眉山的乐山大佛早在1996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孩子们在喜闻乐见中产生民族自豪感。学习拼音“cha”时,可以向学生先容中国的“茶文化”。如,中国事茶的故乡、茶的主要品种、中国的名茶及茶文化的传播等。当学生对这些知识感到稀奇时,自然就会对学习的拼音印象深刻、兴趣盎然。
这样结合汉语拼音字母的“形”,发掘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培养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在初学语言的时候就感受一下语言文化的底蕴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何乐而不为?

二、字词教学——由“表”及“意”

低年级语文教学历来被以为是最枯燥的事情。很多教师以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字词教学就是“扫盲运动”,一节课读读文,学学字就结束了。这样的教学情况教学论文,无疑很难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也无法让孩子真正了解语文学科的内涵。假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汉字的时候充分利用汉字本身的魅力,了解古人造字的规律,渗透汉字文化,那么学习语文对于学生来说就变成一件很惬意的事了。
例如,在学习“皇”字时,老师可以给学生讲讲《永乐大帝》中的一个典故:道衍和尚有一次对朱棣说:由我辅佐你,帮你戴上白帽子”。朱棣当然明白,“王”字上面加个“白”字,不就是“皇”吗?又如学习“主”字时,可以说“王不出头谁做主”,“王”字出了头不就成了“主”么?汉字还有形声、假借、会意等之分,在初学的时候教师没有必要向学生讲解这些抽象的知识,等到学生识字多了,就可以引导学生找出造字的规律,进行归类。如与鸟儿有关的词语“鸦、鸥、鹃”等。再如“隹”字旁,右边四横正是鸟翅的翎毛,那么“小隹”就是“雀”,一群鸟儿聚在树上就是“集”,还有“雕、雁、推、堆、崔”等等。
在词语教学时,教师更应带着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淀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识字1》“清明、端午、中秋”等词语时,可以让学生们通过资料的获取了解这些节日的来历、时间以及相关的一些风俗习惯。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再现一些传统节日的欢愉情景,让学生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欢快地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再如二年级上册《识字6》中“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等词语,它们浓缩了塞北草原的刚劲之美和江南水乡的婀娜之美,学生可能无法以这几个枯燥的词语当中真正理解他们所表达的意思,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这是一幅典型描写环境的楹联,有很大的代表性,大画家徐悲鸿先生就曾经题过这副对联,“杏花、春雨、江南”这几个词语出自元代著名文学家虞集的一首词《风入松》等。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识字8》中“秋风、大雁、南飞、枯藤、老树、昏鸦”等词语时,可以引出马致远的词《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带着学生结合这首词来体味所学词语表达的意境。
因此,在平时的字词教学中,教师们应多引导学生挖掘出“汉字的魅力”,进而慢慢感悟出它们所蕴含的意蕴。

三、阅读教学——由“境”入“情”

在阅读教学中同样可以渗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和探讨传统文化的热情。如教学语文第一册第八课《看菊花》,当读到“菊花好看极了”时,教师就可以出示李师广的《菊韵》:“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写晚霞;信手拈来无意句,天生韵味入千家。”让学生了解原来菊花的美可以这样描述的。在讲到“爸爸说:‘天冷了,很多花谢了,可菊花一点儿也不怕冷,大家都很喜爱它。’”时,就可以出示陈毅的《秋菊》,“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或是杜甫的《云安九日》:“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出示这些带有韵味的古诗,适时地融入到学生对语篇的阅读理解中,让学生们感受菊花不畏严寒,执著生长的品质。在学习《母亲的恩情》《沉香救母》这些文章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讲孟母三迁、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等成语故事,引领学生感受“血浓于水”的亲情。学习《二十四节气歌》时,要带着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内容,理解古文化内容的丰腴及民俗民情,让学生们逐步建立起与古代作家之间的交流。时间一久,他们也会慢慢地喜欢上这些韵味十足的诗词歌赋。
此外,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中渗统文化,我们可以以小学一年级就让孩子们背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蒙学读物,当然并不要求孩子们懂得学习的内容,只是要求他们像唱歌一样背诵下来,这也许会让他们受用一辈子。
面对在孩子们意识中逐步削弱的传统文化,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潜移默化中接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人生真谛;要领着孩子们梳理“仁、礼”之内涵,欣赏“琴、棋、书、画”之精致。对待亲情,要让他们正确理解“老牛舐犊”,也要做到“羔羊跪乳”。作为教师,要把民族传统文化中经典文本的精华有层次、有系统、有广度、有深度地渗透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让民族文化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绽放时代之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中小学教学探讨室)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