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语文教学宽松氛围让学生舒展阅读翅膀

更新时间:2024-04-19 点赞:16950 浏览:720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增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关键是在阅读教学中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精心练习学生自主阅读。通过课内导航、课外激趣、周密计划、精心指导,增添语文学习的情趣,打开课外阅读的通道,拓展阅读的视野,刺激阅读内需的动力,教会开启阅读之门的技术,为学生创造一片蔚蓝而广阔的阅读天空,让学生舒展“乐读”、“善读”、“会读”的翅膀,以而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内阅读;课外阅读;需要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占用的课时最多,耗费精力最大,而且其效果直接联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衡量阅读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广大语文教师普遍注重加强学生的阅读练习,特别是在应考温习中更是对学生进行“大运动量”的强化练习,然而效果却不尽理想。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教学质量?笔者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倡议可以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教改——增添语文学习的情趣

近年来,语文教学固然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教学论文,但传统的教育思想、固定僵化的教育内容和灌输式的教学策略根深蒂固,废之非一日之功。君不见,素质教育的口号虽响彻大江南北,但由于目前的考试机制对学生的束缚,学生还是要整日整夜地泡在题海中,被动地、机械地重复地做题,甚至只要一拿课外书籍,就被老师和家长视为“异端”,不敢越雷池半步,就似乎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失去了自由和志趣。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遵循教育规律、深化教学革新教学论文、增添学生学习的情趣。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革新教学论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满堂讲、满堂问、包办代替的策略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思索,进展学生思维能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大致包括四个阶段:感知(字、此、句、篇)——理解(形式、内容)——评价(个人看法或鉴赏)——创造(独到的见解和新的发现)。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大多只停留在对文字的支离破碎的静态浅析上,即使是“阅读鉴赏”也局限在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艺教学论文上,忽略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知、领悟、联想、想象等系列情感活动,难免会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倦。课文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无论它以抒发情感为主,还是侧重观点的阐述或知识的说明,都渗透着情感因素,具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气力。学生初读课文假如受到一定的感染,激发起一定的情感体验,就可以形成一定的情绪氛围,为全面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多尝试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在学生感知立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揣摩、体味、感悟、联想、想象、探究等,鼓励他们“见仁见智”地品出自己的那份见解。这样,既教会了学生如何阅读,又增添了语文学习的魅力。

二、联读——打开课外阅读的通道

联读,是以课本内容为基点向课外延伸的阅读。具体策略如下:运用“课内学一篇,课外带几篇”的诱导法,以学一篇带动阅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学一片断带动阅读全篇或全部作品;以学一题材带动阅读同一题材的其他作品,这样以一化十,以十化百的作风,可以打开学生由课内通向课外的渠道,使学生冲出狭小的教材阅读空间,翱翔于文艺文学艺术的殿堂之天空。比如我在教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时,除了要求学生感受作者真挚美好的思想感情,还精选课外毕淑敏的《盲人看》,在课前让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此文同样是描写盲人的,作者毕淑敏通过健全人的视角,去描写盲人的精神世界。课文的写作特点是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经过调查,得知学生们学完课文后还阅读了一些相关的文学作品,毕淑敏的《假如我得了非典》居首位。后来,有些学生在写作中也会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了。

三、推荐——拓展阅读的视野

叶圣陶先生早在50多年前说过“现在有很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这话对今天的很多学生来说还是很有针对性的。由于升学压力大,各科题海挤占了大量课外时间,加上不少教师、家长担心课外阅读会冲击课内学习,致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了很大削弱。课外阅读本是阅读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固然要认真学习、掌握课本上的课文和有关知识,但仅有课内阅读远不能满足培养读书习惯的需要,由于它的内容、范围都极为有限,学生得到的阅读锻炼也就带有局限性的;而课外阅读却可以把学生带入无比广阔的天地中,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文章。“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电脑网上都蕴藏着丰富的阅读资源,教师定期向学生推荐诸如《语文报》、《读写天地》、《语文世界》、《读者》等优秀刊物中的文质兼美,形神兼备的时文佳作;推荐诸如“新闻联播”、“开心辞典”之类的内容丰富,形式新奇的影视栏目;为班级订《中国青年报》等报纸,要求学生天天阅读至少一份报纸(可以有选择性阅读),定期向学生开出必读书目,要求学生有计划地阅读。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又可以把学生阅读的视野投向生活,贴近时代的脉搏,感叹阅读世界的出色。实践证实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无不得益于课外阅读,正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效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四、活动——刺激阅读内需的动力

“需要是最原始的动能。”教师适时地开展语文活动,比如课前五分钟讲话、语文开心辞典、成语典故、巧接诗词、名著导读、时文段品评、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评等,让学生在讲述、竞答、推荐、品评、交流等活动中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以而促动内心需要,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记得刚要求学生轮流在课前五分钟讲话或朗读时,发现有些学生想在同学眼前体现得好一点,但又苦于无话可说、无文章可读,看看其他同学都在翻阅课本或课外读物。这样一来,他们也捧起了平时不沾手的书,并能以书中获得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无穷的乐趣。

五、指导——教会开启阅读之门的技术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很形象地说明了传授知识与指点策略、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量。实在,阅读过程以本质上说是一个思维过程:思维过程主要体现为浅析和综合,两者共同构成思维的基本过程。在熟悉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人们总是要经历一个对客体的“综合——浅析——综合”的思维过程:由最初的综合所指引,然后进入浅析,再导致更高层次的综合,以而终极达到对事物整体的理解熟悉。“整体——部分——整体”这一阅读理解途径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文的过程中以整体入手,对具体的学习对象作具体的浅析综合以获得整体感知,再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回到整体进行抽象的浅析综合,以而达到对课文整体的理性熟悉。这完全符合“综合——浅析——综合”的思维过程规律,反映了语文学科语言和思维辩证统一的内在本质。所以,抓好“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无疑对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进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要让学生顺利地进入阅读的成功之门,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掌握科学的阅读策略比如有文字符号教读法(阅读中的文字批准法)、捉住“文眼”精读法、名作比较细读、不求甚解速读法、著名片断熟读法等。
此外,语文教师还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解决书籍少的困难,借助开放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借助指导学生独订或合订优秀刊物,力争人手一刊一报,借助发动群体气力,共建班级图书角等措施,创建阅读环境,营造阅读氛围。这样学生阅读的天空就形成了,他们就可以像欢快的鸟儿在其中舒展自己的翅膀了。
因此,只要我们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视为语文素质教育的整体,课内导航,课外激趣,周密计划,精心指导,为学生创造一片蔚蓝的广阔的阅读天空,一定能快速地让学生舒展“乐读”、“善读”、“会读”的翅膀,越飞越高!
参考文献:
[1]于亚中.中学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曾仲揆.中学语文教学法辅导.高等教育出版社.
[3]钱威.语文教学优化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