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启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经验谈

更新时间:2024-01-20 点赞:12616 浏览:494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与一般的知识性学习不同,作文写作是学生对一般知识性学习成果的综合运用,是其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因此作为语文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这也是衡量初中语文教学成败的一个基本标准。
一名初中学生,在经过小学六年的基础知识积累之后,下笔写出数百字的文章应当不成为不足,这是初中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一个基本目标。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作文课却是一个难点,老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学生中甚至流传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学生厌恶写作文,而同时,老师教习作文也不是件轻易的事。由于作文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性教学,教师在教学时,往往苦于没有一定的、具有可操纵性的教学规律可以遵循,因此就普遍地夸大练习的作用,而对于写作本身却缺乏有效的指导。这便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老师不断地强迫学生写作,学生却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而不得其法,逐渐地对写作练习产生了厌恶情绪,写作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反过来,教师看到学生作文水平没有较大提高,便以为是学生练习得还不够,于是就加大练习量。如此周而复始,便造成了上述的老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的情况教学论文。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笔者在最初任教的时候,也曾苦恼于作文教学太过困难。在请教过一些老教师之后,笔者也曾沿用传统的作文练习法:写周记。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学生的作文水平并没有得到多少提高,相反,学生对于这种硬性的作业体现出强烈的厌恶情绪,写上来的周记往往就是东拼西凑,敷衍了事。很多学生写的都不是他们的实际生活,在他们看来,写周记就是一个普通的作业,因而往往是一拍脑门编个故事写上去了事。于是在交上来的周记中,笔者经常能够发现很多雷同的作文,愈甚者沿用小学生作文的样式,大量地写自己做了什么好人好事,真是令人哭笑不得。面对这种尴尬的情况教学论文,笔者开始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是不是有着什么不足。
后来笔者偶然读到了钱穆先生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一书,颇受启发。钱穆先生是著名国内外的国学大师,然而他却是以一名小学教师做起来的。他在后宅镇泰伯市立第一低级小学任教时,担任了该校国文(类似于今天的语文课)一科的教学。在教学生作文时,他说:“……出口为言,下笔为文。作文只如说话,口中如何说,笔下即如何写,即为作文”。[1]这简简单单的两句话,便道出了作文写作的实质,令人茅塞顿开。我们知道,我国语文教学自“五四”运动以来便是以口语文为主导。口语文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便是胡适先生所说的“我以我手写我口”。与文言文写作需要大量的练习不同,口语文写作往往是作者自己思想的直白表达。因此按理说,自口语新教学论文以来,语文的作文教学应该是更为方便和轻易了,可为什么今天反而教师更觉难教而学生更觉难学了呢?笔者由此思索,以为肯定是教学之中出现了不足。
再回到钱穆先生。他在点出作文的实质之后,便举了一系列的例子来说明自己在教学中是如何贯彻这个思想的。例如,他以《今天的午饭》为题,让学生作文。不一会儿学生们便写好了,他选了个写得较好的写在黑板上:“今天午饭,吃红烧猪肉,味道很好,可惜咸了些”。看起来这么短短的一句话并没有什么意思,然而钱穆先生却大加赞赏:“说话须有曲折,如此文末一语。”[2]这就指出了写作文的一个基本技法。也就是说,作文写作不是和尚念经以头到尾一个调,而应以其语言的丰富性和变化性来体现语言的优美。
受此启发,笔者开始留意学生作文中的不足,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在于此。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并非没有有趣的经历,可是他们却往往把握不住语言的窍门,总是平铺直叙,毫无变化。例如,有两名同学结伴去峨眉山旅游,回来后都很兴奋地把自己的经历写在了周记上。在写到峨眉山遇猴时,一名同学是这样写的:“我们不停地爬山,到一个山头的时候碰到了猴子。一只猴子来抢我的东西,我不给它,后来它就走了。”另一名同学也写到了这个场景,但他是这么写的:“我们费劲力气终于爬上了这个山头。忽然,一只猴子以树上跳下来,它虎视眈眈地想要夺我的东西,树上的猴子们也给它加油鼓劲,一齐地都叫嚷了起来。我和它斗智斗勇,费劲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摆脱了这个讨厌的家伙,可它却一脸平淡地坐在路边,似乎在说:‘不给我算了,我才不稀罕呢。’我和XX见状都笑了起来。”看到这里,两篇文章的好坏立现。然而,教师的职责并不是简单地评判好坏,更重要的是给他们以有效的指导,使他们有所领悟以而有所改善。于是笔者便把前一个同学叫过来,并把后一个同学的作文拿给他看,问他觉得写得怎么样。他回答说写得很好。笔者说:“你的文章以进入峨眉山景区便开始写起了,一路上几乎每经过一个地方都会写到,可为什么偏偏这么有趣的场面却没有捉住呢?”他说,他以为写作文就应当尽量写具体点,而且自己觉得这样的经历太宝贵了,生怕遗漏了任何一点,于是便以头到尾全写下来了。笔者说:“写作文不应当有这种想法。作文出彩便在于其中那些生动有趣的地方。你们两人都经历了这些事情,可你却是平铺直叙一口气写下来的,其中缺少变化,缺少吸引人的地方,尤其是对于那些有趣的地方缺少必要的描写,使得文章显得有些干巴巴的。而且作文尤其不能求大责备。你们去旅游,其中必然会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和风景,但是一篇作文的字数有限,无法面面俱到,因而必须要有所取舍。你回去再想想,把这次旅游之中所碰到的有意思的事,选取一件来写,看看效果如何。”这个同学点了点头。后来他再交上来的作文便进步了很多。
钱穆先生在书中还写到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场面:
“又一日,命诸生各带石板石笔铅笔及毛边稿纸出校门,至郊外一古墓;苍松近百棵。命诸生各自择坐一树下,静观四围形势景色,各自写下。再围坐,命诸生各有陈述。何处有人忽略了,何处有人遗忘了,何处有人轻重倒置,何处有人先后失次,即据实景互作讨论。
“余又告诸生,今有一景,诸生多未留意。诸生闻头上风声否。因命诸生试各静听,与平日所闻风声有何不同。诸生遂各静听有顷。余又告诸生,此风因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又多隙,风过其间,其声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试再下笔,能写其仿佛否。诸生各用苦思写出,又经讨论,余为定其高下得失。经半日,夕阳已下,乃扬长而归。”[3]
这是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个经典场面。钱穆先生通过学生间相互观摩、相互补充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感受,这其中又隐含了写作的一个重要技能:善于观察。人的智力活动是以观察开始的,观察是智力活动的开端和源泉,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的必由之路。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人格开始逐步成型并走向成熟,体现在观察这个心理品质上,就是具有更强的坚持性。因此只要引导公道,初中学生就能够更加持之以恒地观察事物,去发现事物的细致入微的形态。而在具备了良好的观察能力的基础上,学生的想象力也就轻易培养出来,使其能够由此及彼,丰富作文的情境和意象。
受此启发,笔者也曾试图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世界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想象。笔者曾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例如拿来一盆菊花放在讲桌上,让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来写作。笔者先让学生们仔细观察这盆花,然后让学生起往返答自己所观察到的情况。听了他们的描述之后,笔者知道学生们已经建立起了对于这盆花的最初观察,于是便试图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对于这盆花的想象力。笔者先以花朵说起,便问道:“这些菊花的花朵像什么啊?”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像狮子头,有的说像拖布,有的人说像烟花,如此等等。笔者说:“很好,同学们,由这些东西你们还能想到什么呢?写作文实在就是一个不断联想和想象的过程。我们所看到的东西永远都是有限的,但是凭借想象力,我们却可以以有限拓展到近乎无穷。你们平时不是觉得写作文很难吗?那是由于你们还没有有效地利用你们的想象力,只是看到什么写什么,那么能写的东西很快就会枯竭的,但是只要能够运用起我们的想象力,就可以写出一篇很好的作文。不过也要留意,在写作文时,我们应当在众多的想象中选取一些比较有美感的写下来。比如说,这朵菊花,有的人说像拖布,有的人说像烟花,那么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是拖布更好还是烟花更好啊?肯定是烟花吧。可为什么烟花更好呢?由于烟花给人以美丽的想象,而拖布则轻易使人想到一些不好的东西。因此,我们在写作文时应尽量选取一些让人能产生美感的意象,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既生动贴切,又美好感人。”经过多次这样的点拨之后,学生们的作文短小而干瘪的不足逐步地得到了改善。
钱穆先生在其书中所举的教学案例还有其它一些,此处不再赘言。毫无疑问,钱穆先生的作文教学是成功的,其形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的:“如是,诸生乃以作文课为一大乐事。竞问,本日是否又要作文。”[4]学生们在作文课上变成了主动的介入者,他们不但不讨厌反而很喜欢作文课,这当然是作文教学成功的体现。而笔者在受到钱穆先生的启发之后,在教学方式策略上也作出了一些尝试和努力,应当说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说明,钱穆先生有关作文教学的思想和做法,是正确且可行的,值得诸位同仁鉴戒。总结起来,笔者以为,钱穆先生关于作文教学的思想和做法主要包括以下一些:第一,作文(这里仅限于口语文或者说现代语文的范畴)的实质就是说话,就是对于我们内心想法或感受的书面表达。基于此,教师既应当排除学生对于写作的畏难心理,也应尽力引导学生作文写作的生活化,避免矫揉造作或者无病。第二,作文又不同于口头表达,它讲求表达的技法,要求以曲折生动的语言来表达丰富感人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应多留意培养学生的文字把握能力。第三,作文还需要以善于观察和具备较为丰富的想象力为基础,否则就只会是无米之炊或者无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或者课外,有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当然,钱穆先生所说的这些作文教学法,可能主要是针对描述性或记叙性的作文来说的,至于其它类型的作文,应当还有不同的要求和做法,但这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不足了。
注释:
[1][2][3][4]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M].北京:三联书店,2005.
(张莉四川省资中县龙江镇中心校64121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