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非均衡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27 点赞:12589 浏览:4936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就业问题是民生之根本。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对于一国社会稳定以及持续发展影响巨大。在1999至2009年十年间,高校招生规模年均增长率达到19.26,其中最高的年份可达47.9。大学毕业生供给短时间内的迅速增加,给毕业生就业带来巨大影响。在现实中,毕业生的就业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现象,也出现了隐性的“向下就业”现象。学界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探讨。大量的文献集中于现象的描述以及原因的探索。这些文献探讨的视角集中在就“就业”问题谈“就业”,而且,往往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两个表现,即“失业问题”和“过度教育”割裂开来探讨。事实上,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涉及到就业市场中供方的大学毕业生和市场需求的企业双方,还与高校紧密相关。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影响巨大,将“高校”这一变量“外生”于毕业生就业市场似乎不太公道。假如将“高校”这一变量“嵌入”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对于目前学界分散且割裂的研究可能会有一些改进。同时,对于学界和实践界一些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原因归纳为高校扩张,或者寄望于通过高等教育的调整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路提供了分析框架。基于此熟悉,本文试图在理论上鉴戒古典经济学中的供求分析系统,将高校置于这一供求系统框架中,从而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在理论上归纳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问题。并且,试图在理论上探讨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在理论探讨过程中,本研究鉴戒“自然失业率”概念的来源,试图阐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自然”非均衡和非“自然”失衡。另外,本研究将毕业生失业问题认定为“显性”非均衡,将“过度教育”等问题认定为“隐性”非均衡,从而将目前学界对这两个问题割裂研究的现状弥合。除此之外,历史的视角在这一主题研究的运用显得非常薄弱。本研究通过分析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广义范畴)的动态演化关系,阐释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相应的职业意识、社会发展理念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需求角度研究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的文献在我国仍然比较稀少,从职业角度来理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文献几乎没有。然而,无论是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具体需求还是适合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似乎均和职业关联最为紧密。在本研究的第四部分,通过鉴戒国外相关研究,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发现我国大学毕业生职位在过去五年内增长速度并不快,在总体就业增长的贡献度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大学毕业生的“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问题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隐性”非均衡问题。本研究以北京地区的调研数据为例,指出了北京地区目前存在“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共存的现象。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度量学历或者期望和现实工作的匹配度来度量“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本研究在调研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学历,同时还涉及到了学历教育中具体包含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三个维度与现实工作的匹配关系。结果显示,从知识角度度量高等教育和职业的对称情况,更多的调研对象反映“过度教育”,而从技能,尤其是从能力角度来度量,更多的调研对象则反映“教育不足”。这一结论充分显示了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也即能力教育方面的欠缺。在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的有效对接方面,国外的研究和具体的操纵措施方面均走在我国的前头。国外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有效对接方面在国家层面,乃至于在国际层面均有相同的政策措施,具体包括高等教育的调整、相应的产业需求的调整以及最为关键的是创业政策的支持。而在学校层面来看,有些学校积极采取一些措施加强培养市场需求的一些能力,疏通甚至建设学生和市场之间“交流”的信息通道,有些高校则在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理论及实证乃至于国际比较的研究显示,我国在解决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有些对接方面主要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坚持人力资本投资的理念。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所处的全球环境要求我国需要准备相应数量、层次的人才,这对我国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和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均有利;其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而创业教育及创业政策的有效实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再次,高等教育在和劳动力市场对接方面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不是“过度教育”而是“教育不足”,这种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能力、技能方面教育的不足。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变化以及工作方式的转变,未来的劳动力市场愈来愈看重一般的能力而非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面仍然应该关注学生素质、能力方面的培养。【关键词】:高校人才劳动力市场需求
【论文提纲】:摘要4-6Abstract6-111导论11-391.1问题的提出11-141.2研究的意义14-151.3研究现状及综述15-311.3.1高等教育和就业关系的研究综述16-291.3.2非均衡理论综述29-311.4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31-351.4.1概念界定31-331.4.2研究内容33-341.4.3研究方法及架构34-351.5可能的创新及本研究的不足35-392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非均衡的理论探讨39-752.1对供求非均衡的熟悉及本文的界定39-512.1.1均衡概念的演变39-472.1.2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熟悉47-512.2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供求系统的特征51-602.2.1多样化的供给和需求主体51-572.2.2多样化的主体目标57-592.2.3过程化的供给59-602.3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非均衡的表现60-642.3.1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非均衡的分类60-612.3.2显性非均衡: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61-642.3.3隐性非均衡:高等教育和职业的不对称问题642.4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非均衡的原因分析64-752.4.1高等教育供给目标的多样化64-652.4.2难以科学把握的工作需求65-682.4.3多样化的职业价值观68-702.4.4其他因素70-753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互动的考察75-1013.1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关系的历史演变75-923.1.1农业社会时期76-833.1.2产业社会时期83-913.1.3知识经济时代91-923.2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互动轨迹92-963.2.1"直奔"社会需求的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端933.2.2精神与世俗追求共存的民国高等教育93-943.2.3契合经济与政治需求的新中国高等教育943.2.4高等教育重新和经济领域紧密衔接94-953.2.5扩招后定位"摇摆"的高等教育95-963.3小结96-1014职业变迁视角下的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101-1394.1近三十年来我国就业情况变迁102-1114.1.1三十年以来我国出现五个失业高峰102-1054.1.2大背景下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变迁105-1114.2职业变迁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的理论研究111-1164.2.1职业与职业变迁111-1144.2.2职业变迁与大学毕业生就业114-1164.3我国职业变迁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经验研究116-1344.3.1鉴戒的研究思路及研究过程116-1214.3.2我国就业需求的总体情况121-1274.3.3我国大学毕业生职业的变迁估计127-1344.4小结134-1395高等教育和职业的对称问题研究139-1855.1高等教育和职业不对称问题的理论探讨140-1535.1.1关于"过度教育"概念及其丈量|教学论文网|141-1485.1.2关于"过度教育"的影响与危害148-1505.1.3关于"过度教育"形成的原因150-1515.1.4小结151-1535.2我国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的实证研究思路及设计153-1565.2.1研究思路153-1545.2.2研究设计154-1565.3数据分析156-1745.3.1调研对象基本情况分析157-1615.3.2调研对象的过度教育情况分析161-1665.3.3影响过度教育的因素分析166-1745.4讨论与总结174-1855.4.1教育效应的全面考察174-1765.4.2"教育不足"的讨论176-1775.4.3"过度教育"的宏观考察177-1815.4.4"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的症结181-1856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有效对接:国际经验185-2096.1镶嵌就业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改革:国家政策和学校措施186-2026.1.1推动欧盟国家提升就业能力的博洛尼亚进程187-1926.1.2创业教育:解决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的有效办法192-1946.1.3一些高校开发"就业能力"的做法194-2026.2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就业促进措施:国外经验归纳202-2066.2.1就业激励方面202-2036.2.2就业服务与指导方面203-2066.3大学毕业生失业群体的失业保障206-2096.3.1欧洲国家新失业保险模式的提出206-2076.3.2北欧的"职员激励"模式和英国的"工作福利"模式207-2097研究的结论与政策含义209-2157.1研究的结论209-2117.1.1大学毕业生市场需求不足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209-2107.1.2北京地区存在"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现象2107.1.3教育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关联面临的主要问题210-2117.2政策含义211-2157.2.1坚持人力资本投资理念211-2127.2.2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2127.2.3增强高校办学自主性212-2137.2.4规范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213-215主要参考文献215-225附录225-243附录APeterEliasandKatePurcell对五种职业类型的原文解释225-227附录B教育和职业对称问题调查表227-231附录CUlrich就欧洲学者对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关系研究的一个总结231-233附录DUlrich关于教育功能的论述233-234附录EUlrich关于毕业生职业价值观变化的论述234-236附录F第四章经验研究的思路来源236-241附录GUlrich对欧洲国家过度教育研究的总结241-243后记243-245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介入的课题245-246发表的学术论文245介入的课题245-246具体摘要246-26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