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初探新课标下“理由导学”在语文教学中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16 点赞:17661 浏览:7374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当今教育形势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及相关理论的分析,结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使用和教学实践及思考,探讨适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并检验其教学效果。本研究对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总结归纳出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思考交流——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应用问题并对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导学

一、概念的界定

“问题导学法”又称“设问教学法”,即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技能,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

二、问题导学设计方法

“问题导学”是激活课堂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非常重要,根据教学原则和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实际总结如下:

1.以“问题”激发情感

情感是人对事物的态度。语文是一门充满情感的学科。学生在与文本对的过程中,对文本中的人或事物会产生喜爱、厌恶、赞赏、痛恨等情感。教师若能抓住这一特点设问导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例如,“父亲”,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父亲的“背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呢?引导学生根据文本查找,不难发现是作者巧妙的将“父亲”的“背影”放到特定情况下去描写的:祖母死了,父亲失去了工作,为了奶奶的“葬礼”,要典当家中的物品房屋,真的很凄惨!葬礼后,老境颓唐的“父亲”也到远方寻求差事,这是一个多么悲惨的场景!“父亲”为了安慰“我”,坚持越过铁路给“我”买橘子!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能不伤心? “父亲”的背影,我们又怎能不深深地印刻在心中呢?学生能够理解其感情将能够理解文章主题,对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加深理解。许多其他非常丰富的文章,教师也应留空,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一种情感体验。在解决这些向学生提出:请你仔细品味这些人生中的珍宝,仔细观察和体验在你身边有哪些至爱亲情?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养成关注生活的好习惯,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小结:以“问题导学”为主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以“问题”来引领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用问题引导学生依据文本,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对文本中的人或事物会产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词www.618jyw.com
生喜爱、厌恶、赞赏、痛恨等情感。这样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既开发了智慧,又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2.由“问题”引发想象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作品,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往往留有一定的“空白”,即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有效利用文中的“空白”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抓住时机进行导学,使作品所描述的情节引起了孩子们强烈的感情体验。“问题导学”要留下空白,打破教学常规并以问题为抓手找一个“新的起点”
例如:教学《丑小鸭》一文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后会怎么做?可能遇到什么事?”在这个时候,学生们已经开始想象,有同学说,丑小鸭回到他刚出生的地方,大家都非常惊讶,丑小鸭非常大方,原谅他们,他们对以前的所作所为也很惭愧,丑小鸭却表现得非常大度,并表示要有好对待任何人。从那时起,丑小鸭和鸭妈妈,伙伴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些学生说丑小鸭遇到了同样遭遇的丑小鸡。丑小鸡是非常令人沮丧的,丑小鸭讲述自己的故事丑小鸭鼓励丑小鸡要勇敢顽强的活,最后丑小鸡长大了,成为一个美丽的大公鸡……
此设计是为了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提高学生体验文本和解解文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小结:“问题导学”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帮助学生获得对问题更多的探索的勇气和经验并融入生活,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种留白艺术的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的提高。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化实为虚对教材大胆取舍,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不求满载而归,但求每课有得。虚实相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享受,让学生在主动的学习中实现认知结构的升迁。

3.使“问题”促进写作

语文教学的任务不只是文本的分析,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语言课程,极大地提高写作能力。我始终坚持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为目标的培训点,读写同步”为原则,把语言教学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例如:在过去讲《老王》这类文章,教师在台上不停地抓住人物特征,典型事例、生活片段进行叙述,学生则一味的听,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我通过几个问题的布置让学生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讨论结果:老王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但他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借此机会教师拓展迁移“你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在当今的商品大潮中,人与人之间还需要真诚与友善吗?”,以此来唤醒学生们对不幸者要怀有一颗爱心,学会关心人、爱护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让世界充满爱的阳光,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抓住这个契机布置仿照《老王》写写《我身边熟悉的人》,顺水推舟收到良好的效果。
小结:“问题导学”教学应该探索一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各有所获的学习方式。具体到每一节课的教学就本着“用教材教”的原则,有意识的联系社会生活,联系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拓展与教材有关的内容,使教学走近学生,走进他们心里,使学生学以致用,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三、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及认知水平,同时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和探索。依据相关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语文教材的使用情况,确定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如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思考交流——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应用问题,现进行如下阐述。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揭示事物间的矛盾,动摇主体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思维。多样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学生的亲身体验、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质疑热情,提出高水平的问题同时所呈现资料,为学生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
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为了让学生学对罗布泊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感悟生活哲理,笔者设置了以下教学片断:
导入新课:
我曾特别向往一个地方,那就是罗布泊,它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那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可以堪称为“世外桃源”、“人间奇景”。请同学们看图片(出示现在罗布泊的图片),我想此刻同学们会很吃惊:这哪是“世外桃源”、“人间奇景”?是啊,同学们!这黄沙漫天的戈壁滩在30年前曾是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绿洲。那为什么在短短30年之后,罗布泊会变成沙漠了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板书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为激发学生的质疑热情,提出高水平的问题,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向学生呈现相关的资料,还可为学生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
小结:教师要为问题解决提供充足资料,在备课时对学情要有所掌握,对解决问题时可能会用到的资料要有所准备,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或将文字资料打印在学案上,或让学生搜集资料。总之,资料的呈现是要为学生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同时能开阔思路。

2.思考交流——解决问题

教师要提出有诱导性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这种诱导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促使他们提出和分享其已经具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小组交流讨论中,所有的学生都能提出某个观点,不论他们知道多少,同时将过去的学习、经验和态度与课程中的内容相联系。交流讨论后,教师遵照平等的原则请同学进行结果表述。比较有代表性的教例是鲁迅《风筝》的教学片段:
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倒不如躲到隶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怎么理解?我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请同学来回答:“这句话强调地指出:当时封建社会黑暗势力、封建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十分猖獗,必须坚持战斗,不能退缩!”另一位同学接着回答:“这句话和第二段中的‘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逝去了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相照应。我去查有关的资料,作者写这篇的文章是192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统治下,所以,这句话是当时自然气候的描述,也是作者对政治气候的感受。”同学预习课文时,碰到问题能去查找资料,这是一种探究精神的体现;经过讨论解决问题,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通过几节课和同学一起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这是值得欣慰的。
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思维的碰撞,难题顷刻瓦解。在讨论“我”还不是“罪魁祸首”?那导致这场“精神虐杀”悲剧的幕后真正“凶手”是谁呢这个问题时,我出示了鲁迅的生活背景以及写作的年代,大大帮助了学生对此问题的思考,降低了这个难题的难度,以适应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各抒己见,有的从家庭背景出发述说,有的从不平等的长幼关系阐述,大部分同学认识到了这是封建教育思想导致的落后观念所致。
小结: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而问题意识的养成,首先必须树立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想和个性得以解放。

3.建构知识——应用问题

创建的问题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进行思想交流解决问题是为了强调思维的过程,建构知识,应用问题,强调的是学习结果。知识的应用是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标志来,是知识的深化理解和加强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通过知识的应用,以巩固,深化和活化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例如:对《春酒》主题的理解,主要问题设在对于最后一段的理解,为此笔者同行夏老师作了巧妙安排,教学片断如下:
师:道地家乡味的家醅到底是怎么样的味道?
生:甜甜的味道,乐的味道。
师:哪里甜?
生:嘴里甜,心里也甜。嘴甜是因为酒甜。心里甜是因为母亲对我很关心,不让我多喝春酒,怕我流鼻血。
师:酒甜醉了人,更醉了心,作者感到无比的快乐。
要感谢母亲用心地泡酒,大方地把酒贡献出来。还有谁为这样快乐的活动作出贡献呢?
生:还有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也作出了贡献。
师:是的,阿标叔和母亲一样都很热情,其他的邻居只是负责吃吗?
生:我想不是,他们也会参与洗碗擦桌子这样的事,大家是一起做的,只是这里不写出来。
师:家乡人人热情好客,团结快乐,母亲更是对我慈爱有加,让作者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乐趣。作者心目中真正的家陪的味道中不仅包含着春酒的甜味,更包含着儿时生活的快乐有趣,母亲的慈爱的温暖和邻人之间热情的人性美,一杯春酒引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情。
当学生回答“甜甜的,快乐的味道”时,正处于积极思考却在思维遇到障碍,不能进一步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时,教师及时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一句“哪里甜?”让学生想到不仅是嘴里酒甜,更是心里的甜,进一步想到母亲对我的关心源于:论文提纲范文www.618jyw.com
和疼爱。当学生回答“有趣热闹”点出喝春酒时大家的高兴和我儿时天真的表现时,教师一句“感谢母亲用心地泡酒,大方地把酒贡献出来。还有谁为这样快乐的活动作出贡献呢?”不仅很好了总结了学生回答的大家能有趣热闹地和春酒的贡献者母亲的形象,更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掘文本的另一个人物花匠阿标叔,此时教师还不止步,再次提问“其他的邻居是负责吃吗?”学生肯定会去想象那个场面,大家一起摆桌子,开春酒,放碗筷,敬酒喝酒,划拳等大家齐干活齐享乐的情景。此时农村淳朴热闹的画面就深深印在了学生的心里。最后老师做总结,写喝春酒即表思乡情。这样的引导不仅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求,更满足了学生求知过程中情感表达的需求和情感深化的需求。
小结: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发展规律,联系生活实际,问学生之所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利用课本资源,阅读段落,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会利用已知和资料去推断出未知,将知识内化从而进一步学以致用,以此凸显学习过程,同时强化学习结果。

四、问题导学教学成果与反思

(一)研究的进展与初步成果

1.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转变。在“问题导学”的课堂环境里,形式上改变的是课堂结构和师生互动方式,实质上改变的是学生学习的心智模式。2.教学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自主学习,探究问题是“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3.新的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初步形成。

(二)问题导学教学反思

1.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学生易出现的问题(1)思维能力不足,影响思维深度。(2)知识面相对狭窄,影响思维广度。(3)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学生在思考问题上存有惰性。
2.有待研究的问题(1)问题的最优化设计。(2)学习资源的扩充。(3)课堂时间的分配。
【参考文献】
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策略.广西教育出版社.
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