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课堂教学反思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学术

更新时间:2024-04-05 点赞:4705 浏览:12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特别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对教育的认识、理解更清晰了,也有了点滴心得,即:教学中突出三个环节,抓好两个方面,培养一种习惯。
1 突出语文教学中的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备好课。作为语文教师,精心备好课,是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绝对不能忽视。备好课,首先要熟悉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熟悉课本,其次要做到三备:备学生、备知识、备教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备好课就应备好学生,如本课所设计的观点、问题学生知道多少,学习的难点在哪里,讲课中可能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设计本课才能让学生接受,哪些问题需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应达到什么水平等;备知识,关键就是理顺知识点,摸准重点和难点,找出疑点和与本课有关的实际问题;备教法,就是每一堂课、每一个问题,要注意学生的实际,尽可能地降低要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第二个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节课就四十五分钟,如果能充分利用,会高于课后两个四十五分钟的效率。当堂能解决的问题,决不拖到课后解决,这就需要在课堂上想方设法调动每一个学生认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涌跃参加每一个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源于:论文格式要求www.618jyw.com
兴趣。譬如,为了使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方式导入新课: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感染学生;播放音乐创设氛围;设计悬念激发兴趣……这些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艺术在于让学生学会用手、用脑去学习。我常用讨论——讲解的授课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解题的思路、方式及最后答案,最后,我进行补充。这样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处于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去参与课堂活动。
第三个环节是重视课后辅导检查和课外阅读。在课堂上布置完作业,课后我会及时进行批改检查,该背的文章要背会,该记住的知识点要记牢,每过一个阶段会进行一次测验。只有反复学习,学会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点。
平时我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除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语文读本》中的优秀篇章外,还让学生选择《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语文报》、《语文周报》、《中学生阅读》、《中学生学习报》等课外书进行阅读。要求他们课外多读书,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作好全班交流。多读,使学生“沉浸在语文形象中,习见习闻,耳濡目染”,学生们的阅读面得到了很好的拓展,写作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2 语文教学必须抓好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学好课本,夯实语文基础。高考试题不直接取材于课本,因而有人对课本的作用产生怀疑,对课文的教学不感兴趣。其实,高考命题虽不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点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这一点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默写题,只要掌握课本和大纲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就能拿满分。
另一个方面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教师来说,教读是手段,教写是目的;对学生来说,读就是学,写就是用,就是实际操作。而技能必须经过实际操作才能获得的。只有在写的反复实践中,才能够使学生学会写作,达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基于此,我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基本上是写。两周一篇大作文,每周一篇周记或读书笔记。另外,课堂上还临时设置一些片断作文。我还尝试运用了一套二次作文的教学法,就是同一个题目学生做两次:第一次学生自由做,第二次在教师指点下修改再做,然后学生比较前后所做作文,必将大有所获。
3 培养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3.1 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学习任何知识,必须注重基础训练,一步一个脚印,由易到难,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切忌好高骛远,前面的没有学会、弄懂,就急着去学后面的知识,基本的问题没有弄好,就一味地去钻偏题、怪题。
3.2 教育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脑。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要防止那种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倾向。学习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一个问题可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去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这样不仅可以对问题的本身有较深刻的理解,而且可以举一反三。
3.3 教育学生必须一丝不苟。学习切忌似懂非懂,猜哑谜,平时要注重思维训练的严谨性。例如语句排列顺序题做错了,这是常有的事,重要的是学生能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它,这就要求学生首先通过初读,理清思路,然后对题中的每一步的推导能说出正确的理由,每一步都要有根据,切忌胡乱猜测,我们课文中的写作顺序、作者的安排意图等就是解题的根据,必须牢记,且要理解它们,并且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