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开放性初中数学教学中课件开放性学术

更新时间:2024-02-13 点赞:27147 浏览:12199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数学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本文提出应适当增加计算机应用的开放性,体现数学的过程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 计算机课件;开放性
随着电脑的普及,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中处理各种信息资源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在教学领域里,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辅助教学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应用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误区. 部分教师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打着“教育现代化”的旗帜,装饰门面,究其实质,仅仅是把原先的板书搬上“银屏”,根本不注重如何恰当地应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质量,流于形式,计算机代替黑板板书,为用多媒体手段而用计算机. 部分数学教师不顾实际教学需要,盲目地使用各种媒体,使课堂中的信息过多过滥,造成了无效信息的泛滥,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倒会冲淡教学内容的主题,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一般都是以课件的形式出现,无论你是利用哪个软件做的课件,对学生而言那是一个“黑箱”,学生无法知道老师是怎样做的. 当然从某种角度上说,数学课我们主要是传授数学知识,而不是计算机知识,计算机是用来呈现数学知识的,笔者完全赞同此观点,但我认为适当的和学生探讨一下这个课件是如何做的,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兴趣的培养、能力的提高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因此笔者呼吁数学课件在一定程度上应具有开放性.

一、开放性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

形象生动与抽象运算一直是数学教学的2个侧面, 但必须要考虑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初一、初二的孩子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还缺乏形式运算的能力,要依靠具体对象进行思考,那么应由具体事物来辅助教学,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思维. 但“辅助教学”,不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把课堂的全过程做成课件的“一统天下”,而是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观察的机会、联想的空间、思考的时间、质疑的余地、发言的权利. 如果在计算机应用的时候注意其开放性,能帮助学生增强和发展其主体性,培养其数学思维.
例如等腰三角形在初中阶段的几何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是下面几何学习的基础,但本身这块知识,尤其是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学生理解掌握起来就有困难,往往是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的缘由. 笔者认为在这儿借助计算机就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笔者利用计算机软件画一个等腰三角形(笔者用的是“几何画板”,是通过画圆画得等腰三角形的,利用了学生在小学就已熟知的圆的半径相等的性质),通过这一过程向学生再次强调了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 (如果计算机熟练,这一过程是比较迅捷的.)然后请学生利用圆规和直尺在纸上画一个等腰三角形,用剪刀剪下三角形,通过折叠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并通过观察和思考,掌握折痕既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还是底边的中线和顶角平分线,引出“三线合一”定理. 最后利用几何画板的强大功能很轻易地在刚才画好的等腰三角形上画出底边上的高、底边的中线和顶角平分线,学生通过观察增强了三线合一的感性认识. 随后,拖拉鼠标使该等腰三角形从锐角等腰到直角等腰,最后钝角等腰,而三线合一始终成立,使学生对该性质有了更进一步地理解.源于:论文参考文献www.618jyw.com
该课借助了课件能动会变、形象生动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课件当面制作,使学生对三线合一有更深刻的理解,整个过程也体现了一个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有利于孩子数学思维的形成. 课后纷纷有学生向我索取“几何画板”这个软件,利用计算机课及家里的电脑反复使用,使数学课堂延伸到了课堂之外.

二、开放性体现了过程化教学

“数学过程化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育规律、学生认知和心理特点,启发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感受、体验数学知识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 课件使用的开放性能很好地体现数学教学的过程化,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比如笔者在教“函数图像”这一节时,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利用描点法,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出几类简单常用的函数图像. 但由于学生刚接触函数,根本不知道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是什么图像,因此拿到一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比如y = 2x - 1,学生往往通过列表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5点,然后用“光滑的曲线”连起来,最终往往会画出一条曲线来.
学生会犯这样的错误,我想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学生描点画图本身就有误差,二是因为取点太少. 正是这两个原因使学生无法判断出这些点在一直线上. 如何来处理,笔者认为借助Excel完全能避免这个问题,笔者打开Excel,利用拖拉的方法从-10到10取了21个数据作为自变量的值,然后利用Excel表达式功能求出对应因变量的数值,最后利用图表向导的功能,利用这两组数据,选取散点图建立图像. 学生很直观地发现这些点在一直线上,从而得出y = 2x - 1是一条直线的结论. 通过不断地改变函数解析式,学生很容易找到规律,得出结论“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从而突破了难点.
整个制作过程所花的时间很短,开放性很强,能任意更改数据的个数以及函数表达式,学生印象深刻.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上,如果我们能合理、适时地利用计算机,适当地加大一点课件的开放性,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