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网络,学生学习良师益友

更新时间:2024-04-17 点赞:18503 浏览:8309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教学故事:“美国教师上一节新课,学生进入教室之前,都不知道要上什么课。随着教师讲课的进行,学生的疑问一个一个地暴露出来了。直到有的学生按捺不住要老师回答,老师停下,给学生一一解答不足。在解答过程中,有的题老师也解答不了。这个时候老师说:‘同学们,你们提出了许多我解答不了的不足,希望你们放学以后自己去找答案,写出答案。’下课后,学生带着老师解答不了的不足疑惑地走出教室,到社会、到网上去寻找答案,回头写出答疑的答案。当老师看到答疑的答案时,惊讶的发现,真的是值得敬佩,自己都解答不了的不足,学生写出了满意的答案。”
听了这则教学故事,本人有一种想法:美国是发达地区的国家,各方面的技术力量都较先进,尤其是信息“大爆炸”时代,各方面的资源、信息在世界遥遥领先,决定了他们具有前沿的教育理念。而最突出的教育理念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探讨的过程,并以中获得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革新能力、思维个性进展方面是一种举措,难怪会有那么多获得“诺贝尔奖哲学论文”的人才。
随着我国计算机的日益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小学生最感兴趣、最亲密的伙伴,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统计显示:家庭计算机上网率高达85℅,90℅以上的学生用聊天。反思自己二十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其实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也是挺不错的,但如能借鉴故事中的放手让学生利用有效的社会资源去探讨、去实践,好好利用学生很感兴趣的新兴网络,必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课前、课后合理地利用这种资源,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这几年进行的尝试,果然奏效。

一、 利用网络资源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家是否有过这样一个感受:当你提出一个不足时,敢于回答的学生往往比不敢回答的学生来得自信。假如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那么他对内容的熟识程度要比没有预习的同学更好,回答不足正确的概率一般也要比其他同学高,课堂上的体现也会显得得心应手。老师们都知道:每一个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学习新知识,都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中提供的例题,为学生提供了预习的载体和平台。如果教师在教学之前,能结合教学目标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充分利用资源进行预习,他们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有疑问,请教家长或上网查询有关内容,是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理解知识内容,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还没有解决的不足,可以把知识学得更深、更广,不是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夙愿吗?这不是我们为师者所追求的吗?如在教学《分数的产生和作用》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了解“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学生通过网络很容易就能了解到相关的信息。课一开始,教师让学生汇报分数产生的理由、作用,缩短了教学的时间,腾出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分数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二、利用网络资源,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数学新课程革新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数学文化走进了数学课程标准和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现行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是以显性与隐性两种形式来体现数学文化的。显性形式如:“你知道吗”; 隐性形式如:在练习中渗透“数学在自然科学和人文中多方面的运用”等。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须树立“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的理念,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数学进展史,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这不只是学生课堂上的花絮、介绍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爱国主义教育,而且要成为推动学生理解数学的载体,成为推动学生数学创造的一种途径,以而全方位、多角度地影响学生的心灵,提高数学素养。
如在上完《三角形的面积》一节课后,教师布置学生利用网络,了解刘徽的“割补术”的相关信息。学生以中可以了解到刘徽被称作“中国数学史上的牛顿”,他的割补术为“出入相补原理”,还知道以刘徽之后,一直是中国古代数学推导图形面积公式的传统策略,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数学难题,以中了解到所学知识的历史渊源,增加几分经典的史实韵味,以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又如上完《分数的产生和作用》一课后,教师让学生上网了解古今中外使用分数的历史,以中了解到分数产生的历史悠久,而且我国在这方面发明与创造,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对世界其他各国也有极大的影响,对推动世界文明作出巨大的贡献,了解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时真切地感受网络对自己学习的影响与帮助。

三、利用网络资源,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网络时代,的使用尤其受到大家的追捧,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更何况对更多新鲜事物感兴趣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如能有机的指导学生合理使用,让他们在课余学习的时间中,利用这种资源,与同伴、教师探讨学习中碰到的不足,不愧是他们学习的好助手。
此外,在学生学完新知之后,让他们利用网络,了解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运用的事例。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另一方面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不足的能力,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延伸、拓展,实践“学以致用”的理念。如六年级的《抽屉原理》,教材介绍了抽屉原理两种形式及简单的运用,上完这一内容后,教师可让学生利用网络进一步了解“抽屉原理”的实际运用或故事,让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的同时,以更多方面运用知识解决不足。
诚然,“凡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教师能正确引导学生适时、适度利用网络这一资源,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感兴趣、愉快的氛围中自主的学习,定会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何乐而不为呢!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