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学生学习让“主动参与”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火花

更新时间:2024-03-20 点赞:7565 浏览:236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主动参与”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 有效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参与学习的基础上,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都是低效学习. 可见,学生主动参与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
【关键词】 数学学习;主动参与;有效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明:“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变学生被动地位为主动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
因此,教师要正视自己在教学中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是学与教活动中平等的一员,并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探究、获取知识的途径、方式和方法. 那么,如何让“主动参与”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火花?有哪些有效策略呢?

一、让学生在和谐平等中主动参与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 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名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特别是小学生更为明显. 学生如果喜欢老师,也就特别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上课时就会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动作、眼神,表达出对学生的关心、喜爱、鼓励、期待的情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切感、自然感,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同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源于:论文网www.618jyw.com
个性,关心每一名学生. 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的学习之中.

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

学生有了参与意识之后,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参加教学活动,这时必须突出教学的过程. 教师要精心组织新授课程,提供参与机会,努力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学会新的知识.
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 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拼好后思考以下问题:这些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这些图形的长、宽分别是多少厘米?每个图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随着操作,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展开. 他们通过动手、动脑、小组讨论,很快发现长方形的长有几厘米,沿着它的边就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有几厘米,在这个长方形里就可以摆几排这样的长方形. 再通过有关演示和共同讨论,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刚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于是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的直观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不仅理解了这一公式的含义,更明白了这一公式的由来,从而也实现了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这一目标. 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仅仅在于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更主要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并能独立地解决问题,做到随机应用.

三、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主动参与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主动参与.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 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让学生成为参与学习的主人.
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 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①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②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③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导,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④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四、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参与

好问是儿童的天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以疑激思,以疑激趣,进而把学生带入学习活动中,使其产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愿望.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善于设疑,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促进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在质疑问难中主动参与. 当一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了问“为什么”、“怎么办”等认知需要时,并还具有了进行探索这个“为什么”疑难问题的愿望和心理,他就会集中全部精力,把自己的思维活跃地调动起来. 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仔细寻疑,敢于问疑.
例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通常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找出能被3整除的数,然后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 我一改惯常的做法,提出与学生来一个别开生面的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学生很高兴,认为这次一定会赢老师. 当学生才计算出一道题时,我已经计算完毕. 学生惊讶之余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这样神速?这里面一定有奥秘. 这时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思考,去探索其中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不断鼓励学生说疑求异,使学生处在问题情境中,从而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情绪,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 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尽量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数学、表现自我展示能力的机会.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