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关于,用好课文,打造作文写作

更新时间:2024-02-20 点赞:28570 浏览:1316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对于“半壁江山”的作文如何高效备考,是广大考生极为关注的理由。笔者以为,用好课文,切切实实以熟悉的文本里开掘出一眼眼清泉活水,浸润我们的写作,写出优秀作文将不再是难事。

一、用好课文,培养感受生活的能力

要写好作文,首先要有感受生活的能力。如果忽略了生活中的那些酸甜苦辣,情感得不到积淀、发酵,作文只会变得枯燥乏味,人云亦云,毫无个性可言。因此,写作的第一要务是学会感受。学习《我的母亲》(老舍),在认识了一个勤俭诚实、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母亲”之余,可想想自己对母亲的认识和感受;学习《荷塘月色》,在欣赏了作者眼中的荷塘如此美妙多彩时,可想想生活中自己最喜欢的景色;学习《小松》(杜荀鹤),在了解了小松坚强不屈的可贵品质之余,可想想生活中自己最喜欢的植物以及它们身上的特质……有了联想、想象和比较,深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百般情感才能得以有效输出,激发写作的灵感,唤起自我体现和自我创造的能力,文章也才有个性可言。

二、用好课文,培养精细构思的能力

写作光有感受是远远不够的。有了感受还要依赖精细的构思才能得以恰当表达。而能入选教材的文章自有其过人之处,构思自是重要一环。例如冰心的《霞》,“霞”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并非全文都写“霞”,而是以自然中的霞谈起,慢慢过渡到谈人生感悟,由具体到抽象,避开了枯燥的说教,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无独有偶,秦牧先生的《菱角的喜剧》也是以认识菱角的过程中得到生活启迪: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进而发挥联想,广征博引来进一步阐明道理,让人印象深刻。这种由生活到哲理的构思既容易学习,效果又好。
歌曲以其优美的旋律令人陶醉,殊不知歌词里也大有学问。像《歌词四首》里的《那就是我》,为更好地表达思念之情,作者精选了四个结构相似、反复咏唱的部分,把美好的自然事物与真挚的思念之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形象含蓄,十分动人。这种并列式结构层次清晰,易于将情感通过典型场景形象细腻地表达出来。

三、用好课文,培养良好表达的能力

一篇好文章毕竟要通过一个个文字来呈现,这就涉及到写作的核心——语言表达能力。当前学生的写作目前状况是语言干涩,手法单一,形象性不够。这点更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好好向课文“取经”。例如刻画人物形象,细节描写是必不可少的,在《项脊轩志》中写对母亲的怀念,以老妪的口中说出,非常自然可信——“某所,而母立于兹” “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真切地写出了母亲对“我”的无比关爱以及“我”对母亲的深情怀念,真正体现了文学“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的艺术魅力。
又如刻画环境、场景描写必不可少,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很好的范例: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以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以山到水,以天到地,以植物到动物,以田野到草地,通过作者细致的观察、神奇的笔触,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山村春”。山村那特有的勃勃生机跃然纸上,在表达了对田园山色的赞美热爱之余,也暗示了对朋友的真挚邀请之情,主题的表达更为含蓄。

四、用好课文,培养积累素材的能力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的积累写作时当然会感到捉衿见肘。课文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记好课文素材,学以致用,一方面可减轻课外积累素材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可充实文章内容。如诗词的积累就特别实用,谈到忧国忧民,有《离骚》(屈原)、《登高》(杜甫)、《岳阳楼记》(范仲淹);谈到思乡思亲,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饮马长城窟行》(乐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当然,全文专注于一个作家也能写出好文章。如高考优秀作文《一枝一叶一世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以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文章语言优美,意蕴深刻,全赖于作者对苏轼的人生和作品的深刻了解,显示了作者较为深厚的文学素养,得高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要想在高考中写出一篇漂亮的文章,就要建立起自己的素材库,有了源头活水,才可能有用之不竭的材料!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每个“例子”都是一篇典范的文章。我们不但要掌握文章主题,文章的体现技艺,吸收文章优美丰富的语言,更要学习感受生活、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生活和表达生活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会写作,真正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作者单位:梅州市梅县东山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