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师要“真”教,学生方能“真”学

更新时间:2024-02-24 点赞:6953 浏览:234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批判教学论述认为,教学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都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认知活动。如何让数学课上得精彩,学生学得出彩,无疑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不变的追求。时代的变迁,充斥了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进展,但是唯一不变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和灵活驾驭。我们应该秉承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真实的光彩!
课改在我校已经滚动到第九个年头,回首这几年发生在我身边的那一次次数学课堂教学,有些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其中有成功的喜悦,更有失败的困惑。面对一次次教学的失败,我们也曾反思:这样的教学效果不好,理由到底出在哪?怎样处理会好些,甚至更好呢?下面结合几个真实教学案例的剖析,让我们共同见证这样一句话,那就是:教师要“真”教,学生方能“真”学。

一、你“真”尊重过学生吗

1.案例呈现:小数的初步认识

课始,教师创设买文具的情境。出示柜台里各商品的标价牌:
师:小朋友们,这些数,根据它们的特点,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生:我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小于1的数,另一类是大于1的数。
此时,只见那老师一愣,这可不是他要的答案。怎么办呢?但为了尊重学生,这位老师只能强露出微笑,说了下面的话。
师:今天×××发言真积极,但是你好像没有听清楚老师的理由吧?请坐。

2.案例解读

试问,老师的这一回应,是尊重学生吗?先奖一糖果,让学生心里着实甜甜的,然后又塞一苦果,可怜这学生了!教师的微笑可千万别太伪装了,学生需要的是你真诚的微笑,否则这种微笑太可怕了!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在这个案例中,难道学生果真没有听清老师的理由吗?我看,学生的回答完全是按老师的要求做出的呀,其发言也是完全正确的。我们怎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按照老师的想法考虑理由呢?如果是这样,那又该是多么可怕!这样的课堂还有什么真言,还谈什么动态生成呢?所以,当学生出现你认为“意外”的回答时,教师要多一些真诚的理解和尊重,发自内心地去想:“理由出在哪儿?”

二、你“真”倾听过学生吗

1.案例呈现:圆的认识

上学期,在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五年级的杨老师上了《圆的认识》一课。其中有这样一个精彩的片段:
课开始,杨老师找到学生的兴奋点,以画圆比赛引入。(课前了解到学生已经看过体育老师用绳子在操场上画过游戏圆。)课上,每个小组都跃跃欲试。杨老师给其他组的材料都是棉线,而唯独第一组是一根橡皮筋。小杨老师此时在组间巡视,不一会儿,其他各组都已相继完成任务,只有第一组还在那儿唧唧喳喳地争论不休,杨老师及时上前倾听:
生1:快,把橡皮筋拉紧点好不好,看你画得都扁了。
生2:这能怪我吗?
师:怎么,遇到困难了?不要急,小组同学间要团结,共同努力!
生3:老师,你不公平,为什么其他组你给的是棉线,我们却是橡皮筋?
师:当时棉线用完了,所以我就找了根橡皮筋代替。想不到,橡皮筋这么不好画圆?
生4:你看,这皮筋有弹性,一会儿拉长,一会儿缩短。棉线就不会变。
师:同学们,虽然今天第一组的同学没能画成圆,但是,他们的这次失败却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2.案例解读

如今,评价一个教师数学课上得怎样,除了看他是否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设计外,我觉得练就认真倾听学生发言的本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以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教师认真倾听,可以敏锐地判断学生的认知深度,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以而可以果断地做出决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介入学生的讨论,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让学生真正学好数学。
以上案例中的杨老师工作还不到三年,但她的课堂让你感觉到她和学生贴得是那么近,微微前倾的身体,似乎随时在倾听和捕捉来自学生灵动的生成。除了肢体间的那份亲近,杨老师还有一种认真倾听的能力,对每个学生的回答她都会以巧妙的话语回应,让学生带着那份自信探究数学的奥秘。

三、你“真”信任过学生吗

1.信任≠放任

案例呈现:11~20各数的认识
师:看,老师手里有一些小棒,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共有多少根?
学生齐声数出12根。教师将这12根小棒一根一根地贴在黑板上。
师:刚才老师是一根一根摆出小棒的,你还能怎么摆也能摆出12根小棒来?请小朋友用身边的小棒也来摆一摆。
学生开始独立动手摆小棒。下面是学生交流的摆法:
师:你们是怎么摆的?谁来说一说?
生1:我是2根2根摆的,最后摆出了12根。
生2:我是3根3根摆的,一共摆出了12根。
生3:我摆了两堆,每堆都是6根,合起来就是12根。
生4:我先摆5根,接着又摆了5根,最后一次摆了2根,正好也是12根。
……
就这样,经过自主探究,学生的摆法“一一出炉”,还真不少!
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以动作开始的,如果切断了思维和动作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进展。”加强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感知数12的组成,这样的自主探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本案例中学生的探究脱离了最初的目标“探究用一捆和2根小棒表示出12根小棒来”。教师提出的理由是“你还能怎么摆出12根小棒来”,探究要求不够明确,学生很难一下子就想到用一捆和2根合起来表示12根小棒的策略教学论文。如果教师能在提动手操作的要求时这样设问:“你能帮老师把这12根小棒重新整理一下,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是12根小棒”,就能使操作要求更加明确,学生动手操作的时候才会真正调动起思维,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
可见,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应该是“放羊式”的活动,探究离不开教师的引领。没有明确的方向,学生的探究必定是盲目低效的。

2.责任>信任

案例呈现:列方程解决实际理由(六年级上册)
开学初,我在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理由的第一课时时,整节课班里的学生学习得相当顺利,书本上的练习题几乎都难不倒他们。记得在最后的拓展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
在我校开展的“手拉手,爱心捐书“活动中了解到:
五年级学生共捐书258本。
五年级捐书的本数比四年级的2倍多50本。
六年级捐书的本数比五年级的2倍少30本。
问:四年级和六年级各捐书多少本?
学生看到这样一个题目,似乎个个胸有成竹,急着动笔算起来了。但当我看到学生那不约而同的两个“解:设……”时,我傻眼了。起初的那种信任感,现在已逐渐转变成一种责任感,该如何让孩子们察觉到自己的错误呢?
其实,出现这样的结果,应该说我是早有预料的。当初我在钻研教材时,就已考虑到学生可能会不自觉地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或会因为缺乏认真审题的习惯,造成这样的错误。于是,之后的课堂上就出现了下面的精彩片段:
师:完成的同学,请你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互相批改。(小组批改完毕)
师:做对的,请起立!
(师故作表扬,随手拿起一个同学的作业本,放在投影上给大家看,指着求“四年级的”的那个方程问学生)
师:你们都这么做的?你们都错了!(学生们发出“啊?”的一声)
师: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掌握在认真审题的人手里!问问自己,你审题细心吗?(学生被触动了,此时全班35双眼睛都聚焦在此题上,教室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
片刻,教室里陆续举起了很多手,他们似乎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我发现第2个条件和第3个条件,说法不一样。第2个条件中四年级捐的本数是一倍量,未知,求一倍量用方程来解比较顺。而第3个条件中五年级捐的本数是一倍量,已知,可以直接列式求出六年级捐的本数来。
生:我以为今天的题目都是用方程解的呢?谁知道……
生:老师,你真坏,把我们都给骗了。今后我读题要仔细点了,否则就惨了!(学生诡笑着说道)
师:看来,今天老师的心思没白费,你们都能以中收获一些东西,这不仅仅是答对一个题而已,更重要的是你们明白了认真审题的重要量。
通过这个案例,我深切地感受到,在进行高年级数学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以下两方面的能力:
一是加强知识点之间的比较,培养浅析比较的能力。后继知识往往以它的前位知识为依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最近进展区,我们要教会学生在学习新知时,都要能找到它的前位知识点,只有这样,学生的知识系统才可能会日趋完善。
二是加强错误资源的利用,培养自我反思的能力。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反思能力。在课堂上,我们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经历失败的挫折,使他们的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以真求真,以正求真。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是相互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相互制约的。一个真实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有效的课堂,更是一个和谐的课堂。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教学思想的熏陶下,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商城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