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提高化学探究性学习有效性1些方法

更新时间:2024-03-18 点赞:21795 浏览:9653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针对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文章通过对相关课例的反思,探究了造成探究性学习低效的主要理由,并提出提高探究性学习有效性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低效理由;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

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3-0093-03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发现者、探讨者、探寻者。探究学习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学习策略教学论文,对转变初中数学教学论文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理由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理由;调查探讨、浅析研讨,解决理由;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式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策略教学论文。衡量探究过程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近几年听的公开课中,许多教师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仍有些理由需要反思:对探究式学习理解的扩大化,随意给一些我们已经熟悉的教学过程贴上探究的标签 ;探究式学习的设计随意,为了探究而探究,导致课堂的低效甚至无效。本文结合实践谈谈提高探究性学习有效性的一些做法。

一、找准探究点,激发学生的思维

探究点的选择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化学知识内容都需要探究。化学知识涉及“是什么”的概念性的知识如:化学用语,物质的分类,物质的用途,对论述的外延及内涵的认识都很难设计出精彩的探究活动,所以用“接受性学习方式”最佳。涉及物质的性质、结构,即一些生产流程的知识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但仅仅是教师演示教材“活动与探究”的相关实验,学生按照教师、教材给出的步骤做实验,这些活动都还不能称之为探究。探究式学习的选题或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新颖性,否则就没有探究的价值。教师所选择的探究课题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要落在学生的最近进展区,学生通过探究能够有所获。
如:苏教版必修一“氯气的性质”一节,有的教师将氯气与金属钠、铁、铜及与非金属单质氢气反应的实验称之为探究式学习。这些教学活动难度不大,即使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会做这些实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仅充当了“看客”,只需要观察实验现象并记下来就行,不能称之为探究式学习。有的教师则设计为根据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氯气应该具有哪些性质?这个理由对学生又太难,无以下手。还有的教师则选取氯水成分的检验作为探究式学习内容,让学生设计实验案例检测氯水的成分,根据氯水的颜色浅析氯水中含有氯气分子,根据已有的知识浅析氯水中可能有Cl-、H+等微粒,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对上述结论进行验证,经过讨论设计出如下案例:用蓝色石蕊试纸或者Na2CO3粉末或者锌粒检验H+;用AgNO3溶液检验Cl-;用淀粉KI试纸检验氯气。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石蕊试纸先变红又褪色的反常现象,此时趁热打铁引出氯水还含有一种具有漂白性的物质HCIO。本案例中前两位教师选取的探究点均不具有探究的价值,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而最后一位教师选取“氯水成分的检验”作为探究点就比较合适,学生经过实验和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可以解决大多数的理由,同时又发现了新的理由。
探究点的选择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针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出具有探究价值的探究活动。不要为了探究而探究,有探究之名而无探究之实。

二、设计开放性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长期以来在化学教学中,实验往往异化为一种形式,沦为知识灌输的附庸及点缀。实验教学呈现出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其主要理由是教师用讲实验来代替做实验,以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教师做实验过程中缺少学生的思维,忽略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革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实验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学生能够近距离的观察实验现象,具有演示实验无法替代的功能。有些教师在上公开课时也设计了学生实验,但多数都具有功利性,教学过程热闹非凡,但含金量不够,并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开放性学生实验,无疑会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进而培养学生的革新精神,实现化学实验教学的真正价值。
如:在上苏教版“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这节课时设计开放性实验。斯达舒是我们熟悉的胃药,它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请大家设计制备胃药斯达舒的实验案例。有些学生将NaOH滴入到AlCl3或Al2(SO4)3中,有些将AlCl3或Al2(SO4)3滴入到NaOH中 ,有些将氨水滴入到AlCl3或Al2(SO4)3中,有些将AlCl3或Al2(SO4)3滴入到氨水中,有些学生用盐酸和偏铝酸钠制得了氢氧化铝有些却没有得到。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实验案例,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很好奇为什么相同的药品滴加顺序不同结果会不同呢?这是什么理由引起的呢?学生就此展开讨论,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本案例中教师以我们熟悉的胃药斯达舒为载体设计开放性实验,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案例并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发现理由进一步解决理由,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又如:在上苏教版必修一“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内容时,醋酸和盐酸是两种常见的酸,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电离程度有无差别?请设计实验案例验证你的猜想。
开放性实验是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案例并进行实验的教学活动。教师设计开放性实验无疑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整合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论述认为,教材不再是预先设定好等待学生去学习的教学内容,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开发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不宜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随意扩宽教学内容,应当及时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件,化学探讨成果,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尽可能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体现“以生活走进化学,以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以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苏教版选修实验化学“镀锌铁皮镀锌层厚度的测定”这样导入:据估算全世界因为铁生锈每年造成400亿损失,为了解决这个理由我们经常在铁外面披层外衣(引出镀锌铁和镀锡铁),浅析两种铁镀层破坏后铁生锈的难易程度,回顾原电池的基本知识。船舶镀锌的质量的好坏由镀层的厚度衡量,如果你是检测人员你将如何测量?根据提供的资料卡,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案例:将镀锌铁放入H2SO4中观察气泡产生的快慢程度,当气泡慢时立即拿出;将镀锌铁放入到FeSO4中;将镀锌铁放入NaOH中,收集气体量出气体的体积;将镀锌铁与石墨、导线构成原电池,测量氢气的量。实验验证案例的合理性。本案例中教师以学生身边的化学“钢铁的腐蚀”导入,学生真切的感受到钢铁生锈的严重性,顺理成章的引入到镀锌铁和镀锡铁。又以“如果你是检测人员你将如何测量?”入手,让学生立即转换身份,学以致用,通过自主探究体验到获得成功的愉悦感。
又如:苏教版选修有机化学基础中“苯”一节这样导入:苯的发现距今185年,今天让我们沿着科学家们曾经走过的足迹,重新踏上“苯的发现之旅”。教师和学生一起沿着科学家的足迹,以19世纪初苯的发现到1866年苯的结构的得出进行思辨和实验探究。学生真正当了一次科学家,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功后的幸福感。化学史的教学在中学一直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地位,通常作为“花絮”点缀在化学教学中,只侧重介绍有重大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的化学论述的发现年代及化学家的简单生平,它所蕴含的极具价值的教育资源则被人们所忽略。本案例中教师再现了苯的结构的发现历程,将历史人物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培养了学生诚实质朴的科学品质、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课堂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教师不能只拘泥于教材,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课程资源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四、重视课堂生成,激发学生的理由意识

教学设计要整合各方面的教学资源精心设计,但再完美的教学预设与课堂实施间也有着一定的差别,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随时捕捉课堂中的闪光点,使课堂出彩。关注课堂生成可以提升学生的理由意识,同时教师对生成性资源的处理效果,也彰显出教师的智慧和专业素养。
如:在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发现比钠在水中反应剧烈,让学生推测是什么理由引起的?根据钠与水和酸反应的实质推测可能是由于硫酸铜溶液中含有H+,用PH试纸检验,的确硫酸铜溶液是呈酸性的。也有些教师过分重视教学设计,缺乏教学机智,面对课堂中出现的变化无所适以,只能自圆其说。如:在做淀粉溶液中加入碘水的实验时出现的是紫色而不是蓝色,教师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只能说可能是淀粉溶液变质了。
课堂生成性资源处理得当,往往可以成为点睛之笔,使课堂出彩。
探究方式不能拘泥于一种,不同的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探究方式: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在初中已有初步认识,可以设计开放性的实验案例及对实验案例进行评价,对某种出现反常实验现象的理由进行探究;对有机物化合物如苯、乙醇、葡萄糖等的结构进行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案例→实验的探究过程;对工业流程的合理性及改善案例进行探究。探究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分组讨论,分组实验、课前的调查探讨等。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创造一片思维放飞的天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